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我國的社區總體營造,從他山之石到可以攻錯 /楊裕富
一,歷史淵源或歷史教訓


前一篇大致說明我國社區總體營造的歷史淵源,並對當今社區總體營造作了一些檢討,以致於小結論裡好像只提出問題,而沒提出建設性的建言?這一篇筆者嘗試著提出一些『觀念』與『建言』,希望對我國的社區總體營造能有些『正面的影響』。

1-1,觀念: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錯
先談我國的現代化過程,許許多多留學之士,轟轟烈烈的以他山之石進行革命,從打倒孔家店到恭迎德先生賽先生乃至於馬先生,哪一種不是好的『他山之石』呢?結果造成生靈塗炭分裂分治,還互罵土匪專制,這是可以攻錯嗎?當然不是!社區總體營造在我國的形成過程,同樣的有這種『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錯』的現象。那問題出在哪裡呢?

1-2,撿便宜的『社區總體營造』名號
通常『他山之石未可不可以攻錯』取決於三點:其一,是否真實認識這個『他山』,其二是否顧及既有體制的融合,其三,是否有主體策略。我國的社區總體營造在形成的過程裡,偏偏這幾點都是負面的答案。我們先說制度的形成過程。
約在十五六年前,我們的建築與都市計畫『專家』紛紛引進當時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造街運動』,當時德國的『都市設計制度:詳細都市計畫』,以及更早就從美國各州所引進的各種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制度。在我國專家論壇與外國專家引薦的的過程裡,日本的造街運動取得較大的論述優勢,所以聰明的我國『專家』不但翻譯定下『社區總體營造』這樣的名稱,更企圖擷取各國類似制度的優點,然後融於一爐,企圖迎頭趕上。另一方面由於政策擬定與推動者,更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企圖『達成多目標』政策功能,不斷的在社區總體營造上添加不少目標,諸如:古蹟維修、文化資產、舊建築再利用、社區發展、商圈發展、城市新風貌、本土意識、綠化意識、去中國化、、等等不一而足。正是因為政策的擬定是如此的『撿便宜』心態,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就更不乏撿便宜與勢利眼的心態。
我們絕不否認在十餘年的社區總體營造過程與案例裡,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也不乏歪打正著的例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有更多正打歪著的例子。

1-3,社區總體營造怎麼撿便宜
他山之所以可以攻錯,在於真實的認識這個『他山』,這句話主要講的是日本的造街運動制度與前提。日本造街運動制度興起是架設在三十年前日本國土改造計畫下的一環,主要目的在改變國土的不均衡發展與農村、偏遠村、山村的嚴重人口外流與產業外流。日本造街運動制度的前提是日本民族的團體意識與從眾意識。日本造街運動的內容上(特別是農村、偏遠村、山村的造街計畫)非常強調獨特地方產業的再興或再生。而我國的社區總體營造制度形成的過程裡,以上三項偏偏是最少人注意的。

他山之所以可以攻錯,在於是否顧及既有體制的融合,這句話主要講的是鄉村型社區總體營造制度與我國原先既有的『社區發展協會』這個制度的融合過程。我國推動『社區發展』運動,也不下四、五十年,有沒以成果當然是見仁見智,不過在近十餘年的鄉村型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過程裡,幾乎可以說正是『社區發展』運動消失與退出舞台的過程吧。

他山之所以可以攻錯,在於是否有主體策略。這一點更是人言人殊,不過,如果從社區總體營造這個名號不斷的變化(如: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祭、城鄉新風貌、一鄉一特色、地方文化館、、、),以及社區總體營造被地方政府視為『爭取中央補貼小型公共建設』這兩點看來,我們是看不出『社區總體營造』是有什麼主體策略的。



二,社區總體營造如果不再撿便宜

社區總體營造如果不再撿便宜,那要怎麼進行?我們分三方面來說明:
2-1,政策要有大目標
這要從我國社區總體營造的總目標到底是什麼來分析。日本在推動造街計畫時很清楚的總目標是『國土改造』而不是個案的建築環境改造。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國的社區總體營造要能夠達成政策效果的話,通常也應該是『國土改造』或『國土發展』這樣的大目標,在這樣的大目標之下,任何的文化建設都應該視為經濟建設,任何的文化建設也都該有產業變革的功能。甚至說任何的建設都應該是以公有資源的調配,來達到帶動私有資源的調配,進而達成國土內資源更有效的運用。各位讀者一定認為這些方向太抽象了,我們就進一步的來談談比較具體的第二部分。

2-2,計畫與方案要配合政策也要配合上位計畫。
我們先以桃園為例來說明社區總體營造的計畫與推動。簡單的說,桃園縣的發展計畫要能配合國家的發展計畫,而桃園縣內的任何社區總體營造也要配合桃園縣的發展計畫。而任何計畫的擬列都在『計算』該地區的優勢與劣勢,優點與缺點。而這些優勢與劣勢,優點與缺點又通常以經濟產業為主角。
所以,『社區總體營造』就算是文化建設,在個案的計畫、盤算、推動的過程裡,『產業化』的眼光與態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任何社區總體營造根本就不該是社會福利事業。明瞭這一觀點,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以『產業的角度』發覺社區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產業資源,人文資源,,),而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二項工作就是對這些資源的調配,提出可以增加資源運用的新見解。第三項工作才是『技術性』問題,我們留待第三部分來說。

2-3,專家團隊與地方團隊
社區總體營造要能達成與擴大政策效果,推動者的專業性居於關鍵的地位。筆者認為這所謂的推動者有兩大類,其一:專家團隊,其二地方團隊(在地團隊)。
在現況上,早期,社區總體營造的專家團隊大都委由大專院校的建築與都市計畫專家,中期社區總體營造的專家團隊大都委由建築師事務所,近期社區總體營造的專家團隊名稱更多,諸如:社區建築師、社造專家、文史工作者等等。而長期以來社區總體營造的地方團隊大概都是『地方文史工作室』。筆者認為專家團隊與地方團隊既然是團隊,顯然不會是單一的行業所組成。所以,專家團隊應該包括:政治經濟規劃人員,社會運動規劃人員,實質規劃專業人員這三大類的組合。地方團隊則以具活動力地方公益團體為主。然後,專家團隊要具有產業發展的眼光,地方團隊要具有發展地方的眼光與信念。



三,小結論
社區總體營造整體的政策與推動的過程,以及政策的實然面與應然面大體如上,其中實然面的說明有點像整體政策的檢討、批判與建言,這是基於求好心切的提法。
除了這種『整體』政策的檢討、批判與建言外,每一種個案也還都有不同的特性,該有的建言也大同小異。整體而言,我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大約有文化資產保存式社區總體營造、商圈改造式社區總體營造、都市式社區總體營造、鄉村式社區總體營造、舊建築再利用式社區總體營造、民俗祭典式社區總體營造、、等幾種類型,如果有機會,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再分析說明大同中的小異。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