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 |
![]() |
![]() |
![]() |
![]() |
![]() |
![]() |
![]() |
![]() |
導讀王錦堂『體系的設計方法初階』/劉旭堯 |
||
0.方法論 系統(體系)乃是1.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所構成的複合體2.事物之間依規則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存而結合之結合體3.事物或事態之間相互具有某種屬性關係之組合。 系統的設計方法依JONES與THORNLEY乃是將所有有關設計步驟分成不同階段,不斷嘗試所構成。是一種工具,為設計帶來新方法的解決途徑。而根據J.C.JOHNS所言將方法分為明箱方法與暗箱方法。 根據J.C.Jones一書所言,明箱與暗箱方法有以下解釋: 明箱方法: 明箱方法不外乎有下列學術犯疇的應用:1.型態學;2.系統工程;3.效能規範與部分解答;4.價值分析。 這些範疇所共通的方法不外是分析、綜合、評估三個步驟。於各階段作業完成後移入下一階段,有回輸(Feedback)。但一般而言,是以連續的直線作業為原則。人類的思考過程並不一定限於這種模式,常常是先找出解決方案後再找理由而加以分析。 (1)形態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 本法乃由Dr. Friz Zwicky和Dr. Myron S,Allen兩人所發展,乃屬於組織分析法。一旦組織經過分析後,則使用「強力組合」 (forced relationship)」術即可產生無數的概念。 (2)系統工程 系統有二個面,即系統分析(system analysis)過程及系統產生(system generation)過程。 系統分析(system analysis):空間乃人類行動所必需的特有組織,結合其間關係的要因乃為機能。於是,依此要因探討人類與空間之關係,使此一探討過程有系統之特性,依法則性以闡明部分間之關係或其結合之方法,即為「分析過程」。 系統產生(system generation):依分析過程中所闡明的法則性或資料所組構的目標去接近的過程,即為「系統產生」。具不同特性的複合單位,按一定之法則性組成一個全體之過程稱為「合成過程」。依 H.H. Good與 R.E.Mycohr的定義:「綜合許多複雜的專門學域,組構成一合理的系統的學問」即為系統工程。在本質上,是以廣汎的利用既已存在的各專門基礎理論為前提。 系統工程中包含的範疇很多,應用於方法論者大致有下列各種: 1)結合原則 2)解析頻路(analytical channel) 3)計劃理論 4)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 5)自動控制原理(cybernetics) (3)效能規範(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與部份解答 對解答應儘可能尋求更多的「構想」,依 「形態分析表」對效能規範的各個項目作解答,即尋求部份解答。此項解答必須依相互的「兩立性」加以核驗 (依相關矩陣及作業研究)。 暗箱方法則有以下方法與技術,可協助創造性思考行為: 1.Osborn的腦激盪術;2.Gordon的聯想法;3.Breadbent的創造術;4.De Bono的水平思考法。 (1)腦激盪法(brain storming) 腦激盪術乃由Dr. A. Osborn所發起。意指各人運用其腦力,作創造性的思考,務使意念之產生激盪澎湃,如暴風雨之驟至,以求對某一問題的解答。其方法乃集一部份人員(通常為12人)針對某一問題提出意見,在短時間(30分鐘)內收集創造意念。Osborn為此一集會規定四條原則,即: 1 禁止批判 2 可自由變換方向 3 要求大量意見 4 要求組合改善 (2)連想法(synectics) 本方法乃為誘發適當的心理狀態以促進創造活動。全部為默想活動,與腦激盪術相反。但與腦激盪術相同的地方是集體活動,不得對個人的提議加以批評,對每個參予者之創造行為具較大的刺激作用。 本法中包括二個特徵,即 「分析(異質馴化)」及「創造綜合」(馴質異化)。特徵一:提出問題時,動員參予者的所有智識,對不明瞭之各點加以分析使其明朗化;特徵二:即改變立場以發現不同的觀點。此二面含有比喻的性格,即 1 個人類比(Personal analogy) 2 直接類比(direct analogy) 3 象徵類比(symbolic analogy) (3)創造術(creativity technic) 創造術乃由G.H. Broadbent所提倡。他對於創造行為提出了簡單的模式,他認為輸入的刺激常與變化的基本模式在作比較,即在檢討其反應的狀況。他認為想像力豐富的設計師,在自己的模式之中,生來即有融通(flexible)之能力或直接組構之模式,並有更改之能力,此項能力(如語言或視覺的模式)與特定的材料有關。 (4)水平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 水平思考有四個原則: (1)發現控制人類的概念 (2)尋求不同的見解 (3)擺脫垂直思考的控制 (4)利用偶然機會產生新構想 1.程式計劃 1.1給予條件: 當業主認為有興建建築的需要時,業主對該需要之實行可行性予以檢討,並訂定一建築條件(requirement)(或稱需求),在這期間之作業程序即為業主方面的程式計劃,一般工作包括: 1 要求條件的確定:如機能的、技術的、法規的(by-law)可能性檢討。 2 經營的、財政的可能性的檢討。 3 建造方針與基本程式(Preliminary program)或企劃書(project program)之編訂作業。 1.2設計條件 設計條件,我們姑且稱它為設計程武,就是一個設計問題的描述,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建築問題,那麼建築設計就是問題的解答,用什麼樣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於是設計就得把整個問題全講清楚。 在這個描述的建築問題程式中,我們應當先有一個建築的意像,所以要提出: 1)宗旨(goals)----------要做甚麼? 為何要做? 目的何在? 達成何種成效(Performance)? 解決何種問題? 2)目標(objectives)----如何做? 如何達成? 藉何種手段達成? 需要何種設施? 藉何種活動來達成? 3)準則(criteria)--------為滿足上列宗旨與目標,應有何種設施? 設施的量與質,應有何種程度? 在程式中所應包括的「量」的條件,可依數字來表示,而「質」的條件則不能。在質與量的劃分中,有些又屬於「外的條件」,即依背景決定的條件,或稱為「客觀條件上」並非由業主所能控制者。有些則屬於「內的條件」,即由業主方面所提出的或是業主所具有的條件,亦即「主觀條件」 (1)外在條件: 敷(基)地(site):環境、氣候、風土、交通、周遭狀況、供應(服務)設施 社會關係:政治、經濟背景與動向、社會要求、需求預測與其他設施。 技術:施工方法、生產技術(預鑄、預製)、材料。 法規:採光、通風、安全設施(樓梯數、太平門)。 (2)內的條件: 營運:投資、計劃、經營計劃、事業計劃與其他企業之關連。 規模(scale):部份規模、全部規模、來往人數、使用人數、自備車輛數。 機能(內容)(function):使用方式、活動狀況、管理方式、解決方案。 效能(成效)(Performance):程度(高、中、普通)、內部環境、耐久性 意境(意匠)(idea):個性、設計主張、造型、經驗、時尚(style)。 經濟:投資計劃、預算、次步計劃、利息、折舊、營利發展、緊縮。 工期:設計期限、開工日期、竣工日期、使用日期、變更計劃。 2.設計程序 設計程序乃是從各有關設計條件的許多解決方案(solution)中,作選擇、作決定,乃一連串的返覆作業。設計程序也是思考與創造的程序,在思考工程(thinking engineering)上或創造工程(creative engineering)上則認為是由情報 (information)的入手至決定間一連串的情報處理過程,此過程包括: 1)認識過程一情報收集。 2)分析過程一入手情報之意義分析與評估。 3)記憶過程一整理與蓄積。 4)綜合過程一情報檢索與種種可能性之檢討。 5)判斷過程一自可能性中作一選擇。 等,由這些過程來闡明思考與創造的程序。 從創造過程來說可分為4個階段,即: 1)準備期 2)醞釀期 3)啟示期 4)認證期(verification stage) 設計程序從實際的設計順序來說,又可劃分為: 1)企劃(程式計劃)(Programming)階段 2)初步設計 (Preliminary design)階段 3)實施設計(Productive design)階段 三個階段。 3.資料 凡與設計有關之事項,都是資料,資料愈完備,對設計所尋求的答案就愈為可靠可行。但資料並不一定是萬靈丹,有時候也要靠設計人的經驗與判斷作正確的選擇才行。 需要的資料,大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與編訂設計程式有關的,此類資料所包括的可自前程式計劃中所列之條什來選定。另一類的資料當屬與設計本身有關的。 有關性格的資料有: 意境、機能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行為因素。 有關容量的資料有: 法規、規模、效能。 有關品質的資料有: 技術、材料。 綜合性的資料有: 個案研究、現有設施探訪。 資料的收集:探尋資料時,必須考慮下列各點: 1.對現實的狀況須認識清楚,但不宜過份肯定地判斷。 2.對統計的數字應加以正確的判斷與評估,多數並不一定代表正確。 3.判斷中,茁芽的因素或啟蒙性的資料,常有被忽視的危險。 4.若我們的觀點只著重在狹窄的視野上,對事情的觀察常會限制在那些片片段段的細節上,而忽略了大前提---全人類的,全生活的。 4.模型分析 4-1基地分析 對基地加以分析,目的在於瞭解基地之現況,未來之發展可能性等以期獲得「如何使用基地」之意念。環境分析有以下相關: (1)與環境的關連(和諧的環境) (2)人流量分析 (3)車流量分析 4-2 機能分析 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也可以說是空間的分析,即把不同要求的空間按照它們的用途、目的、性質等加以分類(sorting ),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加以妥善的安排與配置。 (1) 機能圖 機能圖是用以判斷各種因素間的關係層次。 (2) 動線圖 與機能圖同等考慮者還有動線圖(flow or circulation chart)。動線圖表示行動距離及頻度之相關關係,而已線之粗細表示。動線應盡量避免有交叉情形。 (3)矩陣、相關網組 因素間的相互關係,除用前面的分析圖來分析或判斷外,亦可用矩陣來作。 (4)相關因素核對表 4-3 結構分析 這裡所談的結構分析並不是力學上的分析,而是檢討系統對某種建築空間的適應性問題,即如何來選擇適合我們所組構的建築空間的結構。 4-4 物理因素分析 結構系統與物理因素對建築的關係問題是建築師應具備的先天知識,若對這二點不清楚,就絕不可能設計出合乎原則與要求,甚或理想的建築來,不是柱子安排勉強,就是通風不佳,光線不好,音響效果惡劣,甚至產生噪音等,遭致使用上的困難。
|
||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