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之終結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著
夏鑄九、黃慧琦 譯
本書是《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第三卷,第一卷是《網絡社會的崛起》第二卷《認同的力量》,第三卷也就是本書《千禧年之終結談》,談的是形塑當前全球化社會的關鍵性力量,也就是前兩卷所談的概念「資訊主義」與「認同」對於形塑現今社會的重要性。作者藉由資訊主義全球化與民(國)族認同的建構等概念來探討當前社會發展的成敗。
第一章 工業國家體制的危機及蘇聯的崩潰
作者主張從1970年代中期就動搖了蘇維埃經濟與社會的危機,它的蔓延,其實是國家主義和蘇維埃式的工業主義在結構上無法確保社會能順利渡過到資訊社會的表現。
經濟成長的擴張模型以及超工業主義的極限技術問題
在蘇聯經濟體系中呈現一階梯狀作,且下層絕對服從上層,最終是把政治帶到經濟的指揮站,到了1980年代有兩個主要的結構阻礙這體系本身的改造自我的能力一為技術現代化,一為行政革新。
技術問題
因其體系關係,在電腦方面蘇聯的電腦業大約落後美國20年,其原因乃為這個體系破壞了基礎,照成這樣的窘境為:
(a)經濟資源、科學和技術、先進的機械以及腦力都被吸入了工業-軍事複合體
(b)軟體方面也有類似的方展
(c)在制度上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是分開的
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正進行根本的技術轉型時,此技術落後性的結果對於蘇聯的意義深遠,最後並成促使毀滅的因素之一。
認同之誘拐及蘇維埃聯邦主義的危機
在多民族情況下,共產黨強調民族可以在蘇維埃國家定義的框架下,各自擁有文化和制度等權力,而強調於此的原因為強化蘇聯共產黨的地緣政治的利益,捍衛共產黨運動的國際勢力,而後期,在政治權宜和壓力鬆弛的重劍過程中,卻摧毀了蘇維埃國家的根基。
最後的重建
戈巴契夫的重建包含了:
(a)裁軍,將東歐字蘇俄帝國解放,且結束冷戰
(b)經濟改革
(c)民意、媒體、文化的逐步自由化
(d)政治體系的漸進民主化和地方分權
伴隨利益考量,在政黨和政府官僚的結構中,其重建並未獲的良好的執行。
歷史的傷痕,理論的教訓,及社會的遺產
蘇聯國家主義在處理其經濟與社會與於歷史脈絡中轉化為資本主義時,面臨一個特別困難的任務,指令式經濟的浪費傾向與軍隊勢力的結構優勢所加諸的限制,增加了調適至資訊主義特定要求的壓力,相當吊詭的是一個以生產力發展為標誌的體系,卻不擅長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科技革命。
第二章
第四世界的興起:資訊化資本主義,貧窮與社會排除
史蒂芬•高德:中位數並不代表全部的訊息(the median is’t the message)
在評估資本主義的社會動力時,必須從社會分化的幾個過程加以區分:一方面,不平等,兩極化,貧窮,悲慘都是屬於分配/消費關係或集體努力玵生的財富分配不均的範圍,另一方面工作個體化,勞工的過度剝削,社會排除以及異常整合等則是生產關係之四個特定過程的主要特徵。
朝向兩極化的世界?全球的概況
全球資訊化資本主義發展的特色,事實上同時涵蓋了經濟的發展與矮化(低度發展),社會的接納與排擠現象,不管在開發中的國或已開發國家,全球多數國家包括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分配,國內收入不均,及貧窮與悲慘的實質增加和兩極化的發展。
非洲的非人性化
其非洲最缺乏電腦設備及電腦所需最低基本需求設備的地區,為此非洲的技術依賴和技術矮化(低度發展) ,令其不論在製造業或先進的服務業都無法在國際間與其他國家競爭,使其逐漸成為邊垂,不斷的往下盤旋,而非洲經濟全球化的失敗,作者用三點主要的論述來說明:
(a)都市的正式勞工市場已達飽和,導致失業及就業率增加,且造成貧窮階級日益增多
(b)非洲每年的農業產量,尤其是食物產量在過去10年有實質的降低
(c)非洲社會、經濟因國家崩潰而引發的生產及生計瓦解。1980及1990年代不斷的暴力、掠奪、內戰、盜匪活動、及屠殺趕走了此地區數百萬人,且毀壞了區域與國家的經濟,同時處理危機及重建生活基礎的制度性能力也降低了
美國的新困境:資訊時代的不平等、都市貧窮及社會排除
美國的社會不平等及貧窮的形成與六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有關:
(a)由工業向資訊化經濟轉移,連帶的勞動力部門產生結構性的轉化
(b)資訊化經濟對高教育程度者的酬金,聯繫著獲得高品質、公立教育的機會日益更加不平等
(c)產業生產、勞工及市場全球化而產生的衝擊,其中包括去工業化的過程
(d)勞動過程個體化與網絡化
(e)移民在勞動組成份量中增加,此外,他們總是受到差別待遇
(f)在充滿父權歧視的情況下,女性被納入資訊化經濟的有給工作者的行列,以及因父權家庭危機而造成的進一步經濟負擔
在美國,少數民族聚集之貧民區乃是一種社會排除系統,當中可發現一個奇怪的特點,美國具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囚犯人口。
全球化、過度剝削以及社會排除,從兒童的處境而得的觀點
在兒童勞動的市場上,其因為貧窮導致許多家庭他們的兒童採取各種形式的求生略,其二為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提供了實質收益增加的機會,主要是開發中國家雇用童工的低成本,與富裕市場中貨品或服務的高價格之間的差價。
第三章 異常的連結:全球犯罪經濟
犯罪組織性和全球化,犯罪之文化認同
跨國營運的罪犯組織越來越增加了,利用的是經濟全球化與最新通續與交通之技術等有利條件,他們策略是把管理與生產部門的基地設在風險較低的地區,因為他們對那裡的制度化環境有相對足夠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則以需求鼎旺而富裕的差別市場為目標,索取更高的價格,這對毒梟而言是很常見的,而在1994年聯合國跨國犯罪會議列出組織犯罪所從事的主要活動,在毒品的非法交易外,尚有:
(a)武器之非法交易
(b)核子原料之非法交易
(c)非法移民之偷渡
(d)有關婦女與兒童的非法交易
(e)身體器官的非法交易
在壓制罪犯中,犯罪網絡間之策略同盟變成重要的新作業方式了。
俄羅斯之劫
經濟之混亂導致企業局部陷入犯罪化,而那混亂首先來自從指令式經濟結構邁入市場經濟結構的過渡過程。
拉丁美洲地區的非法交易麻藥產業、發展與依賴
拉美非法交易麻藥產業有著以下特徵:
(a)需求導向與外銷導向
(b)這個產業十分國際化,擁有不同地方之間不斷在改變中的分工型態
(c)整個販毒產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是洗錢系統
(d)整套交易過程有賴極端程度的暴力來執行與維持
(e)這個產業有必要對它所在的體制環境之體系的每一環節加以腐化與滲透,以便於進行營運與作業
而犯罪網絡的構成,運作與策略中文化認同有其一定重要性。
全球犯罪結構對於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影響
因犯罪性資本流動無常的特性,以及甘冒高度危險的主導意識,他常攀附病放大了金融市場上的投機狂瀾,為此他已構成國際金融與資市場所動盪不安的重大理由,而犯罪性結構在政治上滲透的方式為對政治的腐化,在文化上則創立他們所誘發出來的新文化中。
第四章
亞太的發展與危機:全球化與國家
亞太命運的改變
在筆者的觀察下,60年代至80年代末快速發展過程期間,亞洲經濟體在它們的國家保護下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甚至免於全球貿易的競爭,而當亞洲經濟體加入全球經濟時,亞洲金融市場和廠商被大量獲利的全球資本流動所佔領,必要時迫經由破產、壞的評估和其後國際貨幣基金會式的強制政策,透過整合金融貨幣市場分擔全球資本主義邏輯之無情的後果,筆者在國家制度調節的內在社會動力與外在金融流動等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呈現出解釋亞太發展與危機之矛盾過程的重要依據。
平成時期的日本:發展性國家與資訊社會
介紹日本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模型,其穩定整體的社會有三項因素(a)人民重建戰後的決心(b)消費的增加和生活品質的改善(c)強大穩健的父權。在發展中模型中企業週期的翻轉、金融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及政治管理造成危機,而筆者認為在亞太地區的經濟互賴性中,日本和其他地方只有拋棄民(國)族主義式發展性國家才能創造新的認同、新的制度和新的歷史軌跡。
龍途末路?有龍為首的亞洲四小龍及其市民社會
筆者透過比較方式觀察,闡釋四小龍的發展過程,且闡釋再朝向資訊化社會及向全球經濟整合過程,所觸發的社會、政治矛盾。
(a)新加坡-經由多國公司營造民(國)族之國家
(b)南韓-壟斷性資本主義之國家生產
(c)台灣-在無彈性國家指導下的彈性資本主義
(d)香港對抗香港現實-世界經濟中的小型企業,與福利國家的殖民地版本
其四國有著共同的特性:
(1)存在於社會中的非常時期狀況,其政策服膺於求生存的政治之下
(2)對外導向的經濟,更清楚的說是,他們在輸出製造商品上的成功
(3)沒有農村的,地主階級
(4)受過教育的勞工之可用性,能在工業升級的過程中再次自我訓練-以其高度的生產力,和相較於國際標準,低廉的薪資水平
(5)適應資訊化的範型和全球經濟變遷模式的這些經濟體之能力
對於發展性國家而言,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為求生存的第一步,也是維護民(國)族利益的唯一方法,雖然有著相同的共通性,但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發展中的國家有無出現和極度的干預主義,成為有無招致此危機。
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發展性民(國)族主義
介紹整著中國自共產黨掌權,整個政經局勢脈絡及演變,而鄧小平提出了因地制宜(地方各自依其自身特性)的原則,在80年代間做到相當程度的財政下放權力,在過程間,一個新資本家階級已在中國出現了,主要由「官僚企業家」,也就是由他們對政府機構和財政的控制產生其資源管道的個體(通常是共產黨員)所構成並使用這些資源。而在面臨千禧年的到來作者認為有四個問題必須面對,其有效的解決將會決定他和亞太地區21世紀的命運:
(a)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
(b)激烈的省級矛盾的存在
(c)如何進入市場經濟而同時避免大量失業和安全網的拆除
(d)作者認為中共領導人似乎尋求實施「新加坡模型」之可行性相當關鍵
第五章
歐洲的統一:全球化、認同和網絡國家
在歐洲聯盟形成的過程當中,新的政府形式、新的政府制度不斷地被創新:在全歐、國家、區域和地方等層級上,也包含一個新的國家形式,作者提議稱之為網絡國家。
歐洲統一是一連串防衛性的回應:以半世紀來的視野出發
在歐洲統一期間的各種限制和矛盾中,馬斯垂克條約所代表的是歐盟經濟和政治整合不可逆轉的過程,而因各國不同的條件和議題有著不同層次的溝通,這種「多變的幾何形式」的多層次、不連貫特性、是歐洲統一建構過程本身的重要手段。
歐洲的制度:網絡國家
歐洲制度之新國家形成的意像非常適合用「網絡國家」來說明,此時國家隸屬於網絡之中並分享權威,就網絡的定義而言,是很多節點,而不是一個中心,而歐洲網絡國家的節點是互相依賴的,沒有一節點是最強或是可以被漠視的,即使是最弱小的節點也會出現在決策中,這就是網絡政治和傳統集中的政治結構不同之處。
歐洲認同或歐洲計畫
除了經濟體系的整合,另外在文化認同上整合的問題。
第六章 理解我們的世界
新世界的開端
技術革命、經濟再結構、以及文化的批判三個歷程匯聚並歷史性的重新定義生產、權力、與經驗關係,而社會建立在這些關係之上。
一個新社會
這是資訊時代新的社會結構,作者稱之為網絡社會,因為它由生產、權力和經驗的網絡所組成,在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全球流動中建構出一種虛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