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設計文化符碼的分析方法BY設計老五
推薦:馬知黃在MSN網誌楊裕富設計文化研究室藝場遊戲林揖世相簿
前一篇談設計文化符碼的概念,這一篇談談設計文化符碼的分析方法。前篇也談到說:〞設計的文化符碼既然是當代設計(或後現代設計)裡這麼重要的概念,那麼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設計界在談它?〞 

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以往設計界太過定位於造形專業,而忽略了文學怎麼融入設計所致。另一方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裡的主流產業:廣告設計,在傳統上,也都盛行文案、設計、業務(行銷、傳播或公關)三大部門鼎立,也間接影響了設計部門從業人員對設計專業的認同,總以為只有設計才是生活化的事物;文學、業務好像不是生活化的事物。以致於設計人總不認為從〞文學理論〞或〞行銷學〞裡,可以找到什麼好點子。這其實也是國內設計界一直到1996年左右,才有人開始談設計文化符碼的原因吧! 

反過來說,設計文化符碼的概念正是結合了設計(造形)專業、文學理論與傳播學理論的成果。在以全世界的設計論談來說,設計文化符碼的概念,萌芽於1970年代的文學、語言學界。主力學者在義大利與法國。到了1980年代設計學界就很清楚的提出造形符號的文法,造形符號的表達功能,造形符號的敘事功能,乃至於形成〞設計語意學〞與〞敘事設計〞這樣的創作派別。到了1980年代末期,設計文化符碼的概念就已發展成熟(形成課程,方便學習與應用)。 

設計文化符碼的分析方法就是上述這門學科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簡單的觀點在於:將設計作品視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的表達。因為是將〞設計作品視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的表達〞,所以分析設計作品時就不只是現代設計運動時,只以視覺美感原則判斷作品成功的原因。 

那麼?除了以視覺美感原則判斷作品成功的原因以外,到底運用了什麼分析的方法呢?大體而言,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分析作品創作的技術(這與視覺美感原則判斷最接近);第二個方法,分析作品怎麼運用個別的造形語言來組織成作品(這與產品語意學有些類似);第三個方法,分析作品在達成目的時,運用什麼策略(這與設計作品的意識形態分析有關)。這三種方法是交互分析,而不是個別分析,分析出來的結果,就成為設計者創意來源的寶庫了。 

我們想想看?設計人在尋找靈感時,難道不是這三個方法(或層面)都要融會貫通嗎?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