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書面工作:

文:張良基

作品分析:楊秀玲

編:賴佩芬

影:曾安翊

資料提供:創意居家

編:洪玉娥

傢俱設計師:李萬財先生

設計概論
 
 

    1. 前言
    2. 設計師經歷小檔案
    3. 訪談內容
    4. 訪談學習心得
    5. 作品分析
 
  1. 前言:
設計領域在我國行業的類別漸趨繁多,但是當中較少有人可針對哲學中對於美學的思索與反,我們在這次的訪談對像中特別針對設計師本身的思想哲理反映至作品的具體呈現,並發展出一條寬廣無限的道路的心路歷程,在許多成功輝煌的背後,總是隱藏無數艱難與生活對立,但卻被他專一堅持的投入終露曙光。 2000/11/20 全體採訪人員

 
 
 

二、李萬財設計師經歷檔案:

※木工學徒期~4年。

資料提供:李萬財先生•台北縣立文化局 、訪談內容:

訪談人物:李萬財設計師。(以下簡稱李)

訪談主題:傢俱設計的創作與經營。

訪談時間:2000/10/08

訪談地點:設計師工作室。(台北縣中和市)

訪談組別:第十四組。

我們一行人進了李設計師之前與我們聯絡的工作室,並向他一一作介紹後,他即親切地領我們參觀室內一旁的小型半成品置放區及一些成品展示區。

張:李設計師,我從之前文件資料中,得知您的作品皆採原木質地,亦不用上漆來處理完成品,是真的嗎?因為現場的成品外觀看來光澤細緻,真令人難以相信。

李:這就要看是否人們對紅木傢俱木質的認識到何等程度,必須我們去探討的地方,才能了解到何種木材的特性、條件,適合製成哪些物件或細部處理,光是木材本身它可以作的研究與可能性就足以讓我們探索不完了!許多工作無法達到某些程度的技術突破,就無法領略。

楊:我們這次遠從雲林北上採訪您,就是透過作品中您對傢俱創作的熱忱與執著,並且也得到了令人肯定的藝術成果,希望能夠從您身上學到一般人缺乏的某些特質。

李:我相信你們在學校中很難有機會去對某件物質作深入的研究,在你們接觸過如此多的作品,很少有人是會像我如此把作品作單一深入的探討,所以,這就是你們可以從中去思考的方向。就如同作各樣學問必須專一,才能跳脫出原來所只能看到的粗淺表面。

張:這也就是我們不去訪問雲林、鹿港、古坑等地的工匠而北上的最大原因了。

李:嗯!這就是讓你們有值得去研究得部份吧!

賴:請問您當初設計這個禪椅是為了純打坐用的嗎?

李:它有其它用途,不單是用來打坐,當然在創作的取捨當中要去整理,以生活為主要的出發點,融入作品的思想、基礎來創造自己的視覺語彙。 張:那就此件作品(禪椅)的某些材料種類是什麼?

李:哦!這是花梨,後面椅腳是紫檀,椅面是酸枝,三種材質。

楊:那您在創作的過程之前是否平時就有街觸一些有關思想的書籍?

李:有的,平時會找尋有關佛學、莊子、道家思想的書籍來研讀,再從中領悟我所需要的精神領域,再將它與作品精神結合,但是這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基礎傳統技術紮根落實,就好像你們在做學問讀書,必須從小學、中學、大學,再進一步踏入研究範圍去,所以基礎過程是相當要緊的,而我本身在創作領域中也是如此,像這樣的傳統工匠技藝在現代之中以漸被遺忘,由尤其是實務功夫方面,像如此技術已快沒落,而學校的教育亦是全面西化,雖然政府當局推動文化建設,卻與技術落實無法並連而產生段斷層危機。教育當局本身也沒有投入人力來作指導工作,因此這是有得檢視的部分,四十年來我國栽培不少的裡理論家,也放棄很多的技術人才讓原本已擁有世界仿貌之機的許多人才流失了,這是令人無奈無力之處,沒有兩者兼顧並行,而潮流轉型速度快而發生了許多不可免除的變形現象。 張:這樣說來,您似乎很心切地想要為臺灣保留某些資產吧! 李:嗯!因為我本身是傳統工匠出身在某個階段之後,就很自然地往另一個層次發展,就像你們求學歷程一段接著一段,當然啦!這樣做是要看個人遣潛力而定,是否要尋往上的突破。 賴:如同求學階段完成,就會想要找出另一個發展空間,這是相同的階段吧! 李:對的!像我這裡的許多種木材剖面都有它不同的面貌,這是很有意思的,像這塊木頭剖面外邊(指皮質部)較多,那一塊就較少,而且有許多木紋走向及光澤硬度也不同,光是瞭解它們就能夠研究一輩子了。

張:我看到作品的許多材料像花梨、紫檀、酸枝這些都是紅木傢俱最主要的材料,但這些材料您是如何取得的?現在似乎很少有數量可以使用了。

李:其實這些材料取得並非很困難,只是一般人並不熟悉而淡忘,就像一塊含著瑰麗美玉的普通石頭,若是沒有人去認識,永遠就可能被人漠視。

張:嗯!那要從那裡取得?還是進口來這裡? 李:如果數量多就要進口購買,但現在大陸已不能再進口,只有從中南半島的印尼、越南、泰國進口來臺,可是印尼那邊已經漸漸開始禁採,所以數量越來越有限了。 楊:您目前在運用這些材料是否會遇到困難? 李:我想如果基本工夫紮實,再加上設計的理念是可能有解決的方法,目前來說還好吧!就像我們學習寫字,剛開始很困難下筆,久了也就習之為常,便沒有查覺到它的原來由始,學習時的艱難,這樣說法你們比較容易懂吧! 賴:請問您壁上掛的作品是什麼?造形非常特殊,是不是可以請您解說一下? 李:哦!這個就是古代中國的推算運理工具,看起來沒有什麼煩雜之處,它是以前易經的河圖配置圖,是用來了解宇宙命理運行真相的參考,以前有人稱有人未卜先知,即是使用它的推算方法。 楊:請問您這件物價指數可以拍攝嗎?或是拍其它作品? 李:嗯!你們若要拍攝可以,但是請你們不要對外公開散發,若是僅供研究用途,那就沒關係,因為這是專利權保護的觀念,這是要去注意的。 張:這情況放心,這點我們會配合。

李:這河圖只市其中一部份,還有很多必須了解的道理。

張:那它(河圖)上面的許多點、線是固定的嗎?

李:不是!你必須了解它運用原理再來作改變推演才行,像是電腦的位元計算也如同這樣的道理。 張:雖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智慧卻市相通的。(李設計師點頭說:是的!)

張:請問您作品旁的許多文字是在說明什麼呢?

李:這些文字是握創作的精神層面,我是從這些儒、道、釋之家的有關適用於於創作部份再整理成一些簡單扼要的大綱,藉以說明作品的內在境界。 張:哦!這理寫道家是真虛淡美吧?然後……

李:對!然後釋家是淡簡空逸,儒家就是誠敬真實。

楊:那誠、和、質是怎麼接?

李:那個誠就是指,誠在諸相中,就像每個事物皆有最引人入勝的特質,必須認真去發現它的美感。然後是和,合則百物不失,百物皆化,它是指作品能夠呈現予人一種和諧平靜之美感,有了美感,那麼每件事物都有令人愉快的氣質存在。還有質,它是指物之傳世必質,質則必真(設計師唸著壁上文字說著),這就是我作品所依伺得精神理念。 張:它這個意思是指三家對於藝術上的思想嗎? 李:對!大自然有許多自然元素值得我去深入了解,它的美是如何來的?為何只要簡單的形式就可以構成?所以,一件作品若是已到簡單的方式即可,卻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境界,因為美與醜可以顯露,無法隱藏起來。我認為只要從一元素去作調整,調整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就是美了。所以說技術不重要,只是從技術中我們去領略到可能改變的地方,常常是工作時七分佈局三分工,但又可能是三分佈局七分工,如此反復運用如同太極的陰陽轉換。 賴:咦!這裡有一些像是作品樣版用夾版來繪製精細圖!

李:這是作品在構思完整後用11的比例來打各個樣面(立體)

張: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李:這樣可知道原型的正確尺寸以及各個物件的結合位置另外取材大小也可以比對出來。 張:那樣版之前您是畫草圖嗎?是否可以讓我看一下?

李:嗯!對的我是畫立體草圖再來做修正決定形體。

楊:抱歉!您的手稿草稿是不是可以拍起來?

李:可以!但我保留不多要到樓上去拿好吧!不然我們可以到樓上談順便看一下作品集大家聊一聊好吧! 一行人:(不約而同點頭,就由設計師帶路往另一個小巷子,到了二樓樓梯。) 李:(設計師大約在2.5公尺長的工作桌內翻找一些資料,然後大夥一同坐在桌旁好奇觀看周圍的小型收藏品。)來!作品在這裡,我這邊有些凌亂,你們大概會認為說設計師的工作空間會是很整齊的吧!好像很多人看了都會感到有點與想像中出入。(他謙虛地說著)(然後翻開作品集)

張:哇!這裡面的作品真是完整,且又有文字說明尺寸材料名稱,可是您當初沒有多印幾份嗎?

李:沒有。當初總共只有整理了三份,一份是公司問市用,另一份自己留著,第三份是寄到日本東京設計中心參賽用的,因為有些資料我沒有要任意流散,所以一次就只印三份而已。

楊:(有點失望,不能保留一份起來),那我們就只好開心一點來欣賞了!

張:請問您這件作品和許多作品一樣都有這樣的造形,還是您自己設計的呢?

李:嗯!這樣的造形原本在明式傢俱就有了,但樣式有些不同,它是被稱作羅鍋帳,是用來當結構的基本形。

張:另外這一種呢?它的樣子很特殊,上面還頂了一片玻璃。

李:哦!它叫作霸王帳,外觀比較粗大,這也是明式傢俱的機基本形之一,但我把它設計在襯托玻璃桌面使用,功能不同而已。 楊:這張高背椅的材料搭配得很特別,這是特意留的嗎?(指椅背上的卡榫頭) 李:它是常見的燕尾(馬尾)榫,我是刻意將榫接外露,再搭配不同的材質組合而成。 張:此件作品的材料是什麼?

李:它是紫檀(較黑部份),較淺的是酸枝。

賴:您好像有偏好的材料吧?

李:不一定每一種都喜愛,只是恰巧許多作品都用到了酸枝。(這時,設計師的小兒子走了過來)

張:您好!我們是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來採訪您的父親及了解他的作品。

李兒:您們好!坐!坐!不用客氣!你們看起來也蠻有心的。

張:(向設計師)聽說您全家皆從事投入這種傢俱設計工作嗎?

李:嗯!有三個啦!一位是大兒子,還有一為就是他(小兒子),另一位是女兒,就三個人,(接著小兒對著我們說)你們都是從雲林上來的啊!(點點頭、笑笑,他說)其實作這樣的投注是一種我們對自己內在的一種省思與發掘,在這種速食主義的潮流下,我們得到所要的,也失去原有的本能,它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只是沒有發掘,久了也就淡忘了,掙脫束縛是有它的阻力,但若能找到真實,也就不會盲目迷失,而且可能性會更廣,我本身因為對佛學的思維模式特別喜好,它幫我跳脫束縛找到原本的面目。像我們到在技術層面到某一程度而無法再進展時,就必須借助精神上的力量來提升作品本身,物不是單一的,它和人與靈性是一體的,如何來俱象化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從無到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它是必須的過程。 楊:我們好像是上了一課了。(大家笑著)

李:因為你們的行程沒有很長,所以可能資料的收集會不足,你們就盡可能去了解,不能一時就非常多的。

賴:請問您這樣的椅背彎曲度這樣大,是如何取料的?

李:這是由線段來接的,一段的木料就要這麼大塊(他畫了手勢比給我們看)然後取三塊作接合才成一體。 張:這種木料無法用彎曲成形嗎?

李:可以彎,不是不能,但不適合這麼做而已!

張:您的作品有部分鑲具是在臺灣鑲的嗎?圖案是您設計的嗎?

李:在臺灣就可以了只是現在比較少人在做,因為鑲具很耗眼力,大多由年輕人在做。 張:大陸的鑲具技術很純熟,但因為很多屬大量商品其作工較粗糙是吧? 李:那是商品需要求成本這是必然的!所以商品與藝術品的定位是要區別的,為何它要定位成藝術品?藝術品又要有那些條件?這是必須去加以認清才行。 賴:這個玻琍柜是如何打開的它沒有鉸鏈的位置?

李:讓你們想想看!

張:旁兩片玻琍是有縫嗎?

李:沒有它是整片的。

楊:那怎樣開啟門片的?

李:我告訴你們柜本身就是可以當鉸鏈了。

張:喔!那玻琍片是嵌在柜內一起跟著轉動了,這樣便不須五金配件來輔助了。

李:許多的玻琍柜本身設計就很繁雜了,結果物品擺設在裡面分不清誰是主誰是賓,我是儘可能去掉不必要的視覺障礙,反而簡約實在。 張:後面壁上的擺設品很奇特啊!線條相當優美是什麼名稱? 李:那是煙斗曾在國家手工藝獎項獲得國家手工藝獎。(我們靠近看並且拍了兩張不同角度的照片。) 楊:您平常在這兒是作構思樓下是工廠嗎?

李:不!樓下是存放半成品真的施作工廠在後面那裡。

張:您是不是方便帶我們參觀一下工廠內部呢?

李:可以啊!但裡面較多機具較亂要注意一下,還是現在帶你們去看,因為待晚一點差不多七點半可能無繼續陪你了,有私事約好朋友了,現在就去吧! 一行人:好!好!真是不好意思打擾了!

李:沒有關係這是臨時決定的事,沒有要緊。(他走在前面幫我們打開了燈光。)

張:小心!有凹窪地!(來到另一個堆置許多木料與機具的老廠房。)

楊:哇!好多木料,對了!您可以讓我拍一下您的慣用工具嗎?

李:好的你們先看一下我去拿來。(後來他取出一堆看來有些陌生的大大小小傳統手工具擺放在桌抬面,他原本還想再拿,我們說可以了!可以了!) 曾:卡嚓!卡嚓!這裡還有四張底片,需要再拍什麼嗎?(曾向我問)

張:那拍那台帶鋸機好了。

曾:還有最後一張怎麼辦呢?(這時設計師在一邊)

張:那就跟設計師合照一張留念吧!(這時和設計師在一起)

曾:準備!OK卡嚓!(這一聲卡嚓也為我們今天的訪程留下句號與驚歎號)

一行人:謝謝您今天的街受訪問,我們有空,希望再來採訪您!

李:歡迎!那那麼你們知道回去怎麼走吧?

一行人:我們坐捷運回去,知道了,您留步!(我們便在門口告別了)

 
四、訪談感言收獲:

這次遠程採訪,我們從一介木匠,經過四十年的洗禮,已不知如何用什麼還形容或定義李萬財,我想大概是〝天工開物〞吧!

今年文化局打破傳統,將李萬財作品納入文化的展出範圍,使其晉升至藝術的行列,畢業四十年之後,技術的純熟已是無庸致疑,「意念」創作才是升華後的重點,展現他一種對大自然的敬重,在其作品中更能體驗出來自生命的延伸,無法不令人感動。

李萬財的工藝哲學,簡言之為:以藝術為構思,以品質為宗旨,以環境為訴求,以珍藏為說服,而要論及影響作品的主要因素,手推易經,他平日喜好鑽研易經,並在美妙的河圖中尋找到東方哲學中,陰陽調和與對天地的敬服,並且融合中國人特有的哲學思想,啟發展現在創作上,產生一種道家「清賞」、儒家「寄懷」、與佛家「性靈」的獨特風格。

從這一位年近四十的藝匠身上,確立了什麼是堅持,什麼是勇氣,當我們問及在成為一位平凡的匠師之後,是什麼讓他甘心放棄眼,前毫不後悔的走在這一條不確定的道路時,他說:人總是尋求進步,但盲目地與眾共舞真正的財富不在遠方,其實只是在看不見的心靈,曾經一度因為經濟上的不穩定,讓全家人開始思考什麼是值得的價值,困惑,而從習佛的當中讓他領略到賦予作品的另一層境界,進而發展出軒、妝、禪、佛系列,由點、線、面的擴展開來,成為自己的獨物視覺語彙。我想起了雕刻大師的心路歷程不正是如此的寫照。

藝術的無價是可以超越現代與傳統的,在國人一味迎向現代西方化的現狀,他以講求人本主義的生活文化,摒除一成不變的藝術品,在作品中不假任何現代科技原料,不漆不釘,而以精確的椎頭接合,卻彰顯椎頭的巧妙之處。

平等性的文化訴求,在他的觀念中應該以生活為出發,多樣的文化風格應該豎立在平等點上,無誰強誰弱,亦無相互爭鬥的你輸我贏局,面有的只是一場永遠的文化接力,才能掙脫文明的桎梏,努力將自己的本土精髓推向國際舞台。我想到在工作室中,默默磨出作品的光澤質地的他的堅持,原木原材原色的自然精神,這點才是值得珍藏與釐清商品的界線吧!

談及過去幾年走過來的路程,原本可以一帆風順的,卻因為合夥人投資負債而結束營業的達大居室事業,不免感慨人生風風雨雨,但無損及他的最摯愛---傢俱創作。當藝術與商業利益碰觸,其中的滋味萬般雜陳,行銷的智慧就會因此受到考驗,於是非常的經常就要依賴非常的行銷策略,沒有廣告沒有媒體,唯有口耳相傳,氣息相通的知音,如同千里馬遇伯樂,仍然將作品的銷售通路打開,正如他所說,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習慣與敏銳來探觸。

再一次的我們驗證了平凡中的不凡,其實也只是心靈的檢視,提起固然要勇氣,而放下更要智慧,在收放之間皆要建立信念,踏實築起真正清楚的風格。這一切都需要我對自然、對人、對環境的關懷,若是偏執一方,對於從事設計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大致命點,我們相信唯有發自生命起點的反省,才能走向超越表面的永恆。
 

五、作品分析:

李萬財的傢具造作過程簡述:

  1. 草圖構想 將意念構想繪製粗略立體圖形,數量有多種。 
  2. 精細稿 依數種樣式選定理想圖,此時也會在做修改後繪成完整的立體圖。
  3. 製作模型 以木料製作縮小模型,作為實際的討論指標,以做成最終的決定。
  4. 選材 一創作作品需求選定使用材料,一般以紅木的主要材黃花、梨木、紅梨花、酸枝等,次藥材為紫檀木,材料接經自然乾燥。
  5. 材料來源 南半島或東南亞、印度、越南、泰國等地進口。
  6. 取材 不同的傢具部位依所需特性截取木料的部位,會視情況而定亦需檢視春材冬材的差異性,另外木紋走向花色是最常顧慮的一點。
  7. 打樣版 參照設計圖樣比例11的修正同時找到適當的椎接位置。
  8. 削料 大 小切此時使用電動工具來方便作業。
  9. 施工細部 參照施工樣版製作完成尺寸物件椎頭錐 鑿刻在經砂磨處理。
  10. 組裝作業 將各物件依序做組裝椎頭接和。
  11. 砂磨處理 使用細砂或電動砂布機做整細部磨光,局部使用手工砂磨。
  12. 外部完成 以布料做打磨,使其光澤顯現此階級的工作相當煩憂,且作業時間耗費很多。
作品特色:
  1. 因為作品簡約單純化,所以技術的純熟度與否將容易顯現出來。
  2. 施工椎接的技術性很高,具設計師表示,之前有人仿模卻不得要領,就連專業的紅木傢具師傅亦不易掌控。
  3. 經過其設計的作品,某些巧思是常令人百思不解,的如立燈的線孔及玻琍柜的活動門等之展現出細膩的創思。
  4. 堅持不上漆不打釘的原則,因此作業工時比一般紅木傢具還來的長許多。
  5. 複製作品不易,但因其選材及手工技術精良,所以在價位上仍有競爭力。
  6. 仿品不易,真品與仿品容易劃分。
  7. 為東方明式傢具開創另一番天地,讓傢具設計佔得一席之地。
  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