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設計研究:後現代女性主義


指導教授:楊裕富 2001/10/22 學 生:許雅惠、郭承儀

一、前言
「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在這「晚
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
同與歷史。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
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
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女
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 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
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
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 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
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
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
(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後現代西方女性
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
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基本上,當代女性
主義提出之口號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
類文化之基本目標」。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
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
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
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
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就英國的克莉斯˙維
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
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
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
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
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
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
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
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嚴格說來,其名稱「女性主義」其本身之意函與她們本身所堅持之信念與行
為之「關聯性」並非如此重要,真要論期關聯性,恐怕是「父權制」。

2-1 對「父權制」之解釋
這裡所認為之「父權制」並非只限定予以男性家長為中心之傳統家庭或親屬
關係之制度、而是指「以男性家長中心之制度為典範而建構之人類傳統體系、生
活方式與社會制度」,是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使男性在文化史上取得絕對統
治地位後所建之文化。他看似一種「男人為中心,女人為邊陲」的文化,但實際
上,他已把女性排除在社會文化體系之外。
而為何會有父權制這種產物,說穿了,便是「兩性關係」。從「性」的差異
轉變為「性別的差異」,而後再轉至「性別的不平等」。


2-2 兩性之關係
在自然界與自然狀態中之「性的差異」,主要是以身體與肉體結構的差異為
基礎。在人類社會與文化初建之時期,男性利用其肉體對女性肉體之優越性(避
免月經、懷孕、育嬰),而且也在整個文明發展過程中,男性繼續擴大其肉體對
女性肉體之支配地位。除了對女性肉體客體化及佔有外,也對非肉體客體化及佔
有(一方面以對女性肉體之客體化及佔有為基礎,另一方面以更複雜之文化象徵
形式及觀念形式將上述課體化及佔有繼續擴大)。就因為如此,假如要顛覆、解
構以男人為中心之社會文化,必須先顛覆男性肉體對女性肉體的支配;為了深入
揭露及批判這種統治模式,又必須集中批判以男人為中心的整個統治模式之權利
制度及知識系統。


實際上,人類文化就是兩性文化及其發展,是在最原始及最自然的生物學意
義之兩性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李維史陀研究人類文化史時指出:「食物交換」
及「性的交換」在人類文化發展佔有極端之重要性;因為「性」的關係,才使人
類文化從原始至社會之過渡,使文化不斷更新及複雜化,簡單地說,人類社會以
越來越複雜與象徵化的文化形式掩蓋了原始的兩性關係(文化越發展,人類越遠
離與自然之關係)。而這種發展,成功地使人類「驕傲自豪地」脫離動物那種毫
無規範禁忌的性行為,終於完成兩性關係之文明化。可悲的是,這種遠離自然之
過程,表面上因建立社會文化規範而調整兩性關係,實際上卻使男性絕對統治並
排除女性。就西蒙德波娃所言:「女人並非天生的,而是變出來的」。言下之意,
女人已非原來之女人,就父權主義之後,「女人」的概念都是由男性中心主義之
文化所界定出來,變成男性的附屬物,簡單的說,這是一種男性為維護其統治地
位所創造出之文化迷思。

 


2-3西方之女性思想及運動
法國為全球民主之先趨,但在男女兩性之觀念卻仍停留在傳統之父權時代:
在法國大革命中一樣同男人做出重要貢獻之女性,在革命成功後,卻仍處在生活
中之被奴役地位。雖然在1789年及1793年決定出兩種版本之人權宣言,但所謂
之「男女平等」只是字面上的承認罷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所以才會有女性主義
者沃爾斯頓克拉夫發表之「對於婦女權力的辯護」,以及女革命家瑪麗•固茲為
首之革命婦女團體發表的爭取婦女和女性公民權利之宣言,但是,瑪麗卻因爭取
婦女之解放運動,而被法國大革命勝利後所產生之資產階級政權於1793年鎮壓
並處死,成為新型資本主義男性中心主義下的犧牲品。此時之英、美各國之婦女
仍未有應有之權利。就算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的解放黑奴運動,也只是承認「男性
黑奴」之解放。從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婦女仍處在不平等之地位。
當時婦女們提出之訴求有二:一是平等享有政治上之投票權、一是社會文化生活
中之男女平等。

絲碧娃克 (Delhi University 從事印度殖民使研究的賤民研究組織成員 ) 結
合了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技術及後殖民研究,來關注「受到雙重壓迫的土著女
性」。對她而言,本土性是否在異己性(otherness)和無聲性(voicelessness)的行程過
程中也被串謀了?絲碧娃克論政,在大英帝國主義之下,土著,特別是土著女性,
被迫成為〝啞者〞。 後女性主義與殖民研究業已聯合起來質疑西方女性主義學術
的總體化( 或殖民) 傾向,批判的焦點在於殖民主體所遭受的帝國主義與父權意
識型態的雙重殖民。

因為馬克思及恩格斯在他們的革命理論中(馬克思人文主義從勞動價值理論
與西方的自我概念角度,來看待人類主體),始終支持並維護婦女之社會平等權
利,隨著馬克思思想之發展,婦女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轉向與社會主義運動相
聯繫之婦女解放運動。基本上,從此時期至二次大戰之前,婦女運動大致可分為
「馬克思主義領導之婦女解放運動」及「自由國家中之女性主義運動」。遺憾的
是,成效並不彰顯。

從馬克思至史達林至期間的婦女解放運動,由於緊密地與政治鬥爭相聯繫,
同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及反法西斯運動結合
之結果,行程有嚴密組織之政治勢力,但也具有強烈之馬克斯色彩。

至於歐美國家各類型之婦女運動,因為婦女的參政及投票權問題已在第一次
大戰前獲得基本問題之解決,故那時之主要任務便是「使男女平等在社會文化各
方面獲得更徹底的實現」,所以說,從理論上尋求新的論證形式以取代原有以男
性主義為主體之論證形式,便成為首要條件;而自二次大戰結束後開始,隨著各
家主義(結構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後結構主義)的發展,
史女性主義產生思想理論方面之根本變化。

2-4兩性理論之類別
(一) 分析及批判兩性不平等之社會理論及社會學理論。從社會理論及社會學理
論之角度研究性別不平等最普遍及最一般之特徵,並指出其對整個社會基
礎及結構之影響。
(二) 馬克思主義之理論。強調其階級區分及經濟剝削之分析原則,並把它看做
理解及批判當代女性被奴役之關鍵。
(三) 非馬克思主義之唯物論。因為認為經濟不平等是構成兩性不平等之最主要
因素,所以,她們把改善婦女之經濟地位列為主要之奮鬥目標。
(四) 政治理論之女性主義。針對西方男性在政權結構中所佔之優勢或壟斷之現
象,集中批判「男性統治」之政治現象,並歸結於歷史上長期發展之男性
「好戰」及「軍事主義」或者「暴力癖」。她們並力圖實現女性在社會與
國家生活中的強有力統治地位。
(五) 偏向女性軀體之理論。把父權中心主義文化歸結於對女性軀體之蹂躪與歧
視,所以,她們把女性軀體隻自由解放當作文化重建之關鍵因素。


三、對傳統「性」觀念之顛覆

3-1西蒙德波娃(Beauvoir,Simone de )與依麗佳蕾(Irigaray,Luce)
談到後現代女性主義,不能不談到她的早期奠基人:西蒙德波娃。在他的『論
第二性』一書中明白談到關於「傳統語言室一種對男性優惠之語言」之見解;語
言由「聲音/意義」二元對立模式建構,在其運用過程中,始終都以男性作為主
體下去論述,舉例而言,在法語之中,以「男人們」(les hommes)指整個人類
(les etres humains),又如,在西方國家中,「陽性的」與「肯定的」、「正面的」
都是同一詞,甚至成為整個類的代名詞,既然如此,作為「陰性」的女人自然成
為「消極的」、「被動的」、「反面的」。在論述及說話之中,女人只能以被動語氣
和被動式表達或被表達。
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殖民主義都被文化的「自然表象」(natural appearance
所掩飾,這就是巴特(RonaldBarthes)所說的「神話」。「神話」的作用是以常見和
普通的事物來囊括差異。 Barhtes認為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應該成為意識型態和符
號學的批判對象。它的方法被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家廣泛採用,來分析大眾文化中
的“性別歧視”意涵。
而法國學者依麗佳蕾並不打算僅在語言論述內加以討論。她不打算建構一個
同男人直接相對立或與男人相隔離之女性哲學,她要建構的是重新思考整個人類
社會歷史及其文化結構,並在其基礎上拋棄以往唯一以「性」作為思考主體之哲
學原則;並不再重複傳統女性以「女性主體化」取代「男性主體化」之理論思考
模式,而是以普遍化之角度,試圖通過「去中心」的理論思考程序,徹底取代作
為男性父權主義和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論基礎之「二元對立主客體模式」。她
的另一觀點,將哲學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及語言學等理論結合,注重從一
般化及普遍化之觀點,去探索男性父權制度文化及傳統文化的哲學原則整個內在
化過程。她指出,整個西方文化及社會制度,都是建立在母親的生產者和在生產
者的角色之基礎上,但西方文化之發展卻扼殺了「母親」的作用。


3-2哈洛威的觀念
女性主義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由科學論述等社會運作所建構的範疇,
而這些建構機制現在都受到挑戰。過去女性主義假設所有的女人都會因其女性身
分而團結起來,並沒有考慮到種族或階級差異的影響。把差異普同化的結果,是
抹煞了所有的文化差異。哈洛威拒絕把女性視為生育者,也反對強制性異性戀核
心家庭以及反對個體整體和全盤的概念、基督教異中的階層秩序 (神 / 人 / 動
物) 、對死亡的恐懼及機械行為說 (automatism)。

3-3「性」觀點之批判
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對「性」的傳統論述及社會文化制度,曾經做過一系
列之批判,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代神話傳說階段;第二階段是
古希臘時期;地三階段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論證階段;第四階段是啟蒙運動後的
現代資本主義科學知識論證階段;第五階段是後現代論證階段。前四個階段皆屬
傳統論述,就與言論述之基本模式而言,大致上是一樣的(除道德內容及社會規
範外)。值得注意的事,在第四階段的最後一百年中,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及尼采
已經對傳統之「性」及「性別」有了批判;之後一系列論述受其影響,終於構成
第五階段之萌芽。
對傳統性及性別之全面批判,由馬克思及其學派首先發起。對於現代資本主
義社會及文化之全面批判,使他從社會文化的整個性質、從性論述同社會文化基
礎的相互關係角度進行批判。「資產者原來是把自己的妻子僅僅當作一種生產工
具來看待的,……他們連想也想不到,問題正是在於要消滅婦女被當作簡單生產
工具看待的這種地位。……只要現在的生產關係一消滅,那從這種關係中生產出
來的公妻制以及正式與非正式的娼妓制,自然就會隨之消滅」。他的批判,深刻
影響後現代女性主義之發展。
在資本主義現代文化中,尼采是繼馬克思後第二位批判傳統「性」論述之思
想家。他的貢獻,不僅從根本上顛覆傳統人文及理性主義的兩性理論,更提出新
的性概念,因為他的批判,導致對於西方傳統文化和基督教道德原則的懷疑及否
定。他對太陽神阿波羅的批判及對酒神性慾放縱之讚揚,實際上是後現代女性主
義思想理論之最初版本。
另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福柯。從理論及方法論之基礎而言,後現代女性
主義對傳統性之批判,首先是受到福柯所啟發,他成為後現代女性主義同馬克思
及尼采的性論述批判鄉連結的中介思想家。到了七、八○年代,他集中批判「性」
的問題,並以性為主軸深入探討知識、權力和道德同人的主體化過程的相互關
係。所以說,關於性之論述,福柯之思想成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思想論述之基礎。


四、各學科中之發展
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批判以傳統男性中心主義為主之各種論述,更進一部徹
底消除性別不平等和性歧視的新型人類文化。因此從六○年代之後,在各個學科
領域中,尤其是那些對性的問題最為敏感的學科(生物學、遺傳學、醫學、精神
治療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等),出
現以「後現代女性主義」為基本指導原則的新理論派及方法論,試圖取代原來在
這些學科中佔有統治地位的父權主義色彩之傳統理論。


五、關於後現代女性主義之各種現象
5-1後女性主義作為電腦病毒
機器是父權文化中的女性,因為她們難以預測,而男性努力操控之。他們缺
乏能動性、自主性與自我意識,男性便使用科學來發展自己的優越性。伊西嘉黑
的話:「只有一種物種,那是男性:人類。不再有其他種類。女性是虛擬真實。」
普蘭特主張,數位化與傳統女性編織藝術有其相似性。她認為,技術現在變得容
易「受電腦女性主義感染」。同時提出電腦龐克女性主義作品,歡樂虛擬世界,
因為在歡樂虛擬世界中,主體被解組,性別立場也就不再必要。


5-2女同志主義與女性主義 (Lesbianism and Feminism)
Alice Jardian,哈佛大學羅曼語及文學副教授;它深信女性主義對後現代主
義貢獻良多,卻未得到應有的肯定,這可能是因為女性主義的貢獻主要在於較敏
感的女性性慾,特別是同性性別領域的探究與認同。弗洛依德並不把女同性戀視
為女性所特有,而認為女同性戀是戴著男性慾望、渴求女性陽具的女人。
而後女性主義呼籲要更正確地看待女性自戀,而精神分析理論在想像或象徵
化女性性慾時,往往壓抑女性觀點而損及女性自戀。期以多重女性性器取得單一
男性器官,來解構陽具中心慾望,從而發展初一種不受陽劇中界的女性自身--同
性–情慾( female auto – homo – erotic desire )。同時認為,女同志和男同志理論同
時蘊含了他者認同與自我認同,以便維繫二者的差異,但非彼此的他異者。區分
性別 (gender)與性(sexuality)兩個範疇,認為二者未必是相互依存的。


5-3後女性主義藝術評論
1970年代,男性以女性聲特質為基礎,對受到女性主義的女性藝術家,所
做的「陽具評論」挑戰。女性主義藝術家與作家開始探索語言的影響,以及與性
別有關的特權與壓迫、性、種族與階級。 1980年代,後女性主義藝評則越來越
集中於語言學、哲學和精神分析論述。


5-4未來的後女性主義

1990年代出現了對女性主義的激烈反動。女性因性管制而感到異化。當上
一代擁抱女性主義解放,年輕女性卻宣稱受到約束、被一些認同規範即性態度所
限制。女性主義被化約成「政治正確」和「受害者政治」的同義詞。然而詭異的
是,同一批女性卻正在尋找一種可以表達性認同的意識型態。
後女性主義的興起是在回應這種需求,保持充實力量的慾望,而不必告訴女
性如何經歷性經驗。經由強調差異,後女性主義邀請女性去探討主體建構的複雜
性。最終而言,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並不會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識型態,而
是刻化了女性尋求壯大力量中,多面向論述的演進過程。

六、結語
雅惠說:
隨著我們的進入千禧年的時代,女性的角色仍然受到質疑。後女性主義挑戰
制度性的權威,並且賦予邊緣團體更多力量,但是女性主義如何在挑戰父權制度
時調整自己的立場? 從女性主義轉折到後女性主義,女性開始重視差異而非平
等。1990年代的後現代文化已經浮現一種新的女性圖像。強硬、性感、不敬的,
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她要權力。但是,解構女性的壓迫、歡慶女性文化之
餘,後女性主義將會有怎樣的遠景? 女性還是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質與形式
嗎? 亦或為著擔心不平等、擔心如傳統社會將女性特質與懦弱畫上等號,而不
願認清自己獨特的角色與在社會上的責任,就此迷失了自己,以為贏得了主導
權,卻可能在無聲無息中聽不到自我內在那股最重要聲音。這些可能不是當初極
力在多次女權運動中,喚醒社會認同與關注的“阿媽”們所樂見的!
尤其在今日九○年代的台灣社會 ,批判舊社會、改革舊文化之聲如波浪般
澎湃洶湧,使我們驚覺到:究竟我們此時此地的這些反動(無論是理論上的或行
動上的),在本質上,真的是種改革,還是又墬入了超越的想像中? 由藝術哲學
的觀點而言,對所有女人乃有其在「本體的超越」上的重要象徵意義:女人不只
在生理上有繁延生命的較大可能,而且還有在社會經濟上傳衍生命的潛力及對文
化創造上的貢獻。我們期待有更多女性,能為這動亂的社會以及低迷的社會貢獻
自己的力量,而非單純的重視自己的利益、女性在社會的角色定義與詮釋、個人
的自由與男女間差異性……等等關係。


承儀說:
從以前所累積的「似是而非」的父權主義中心思想,正在逐漸被打破之中!
數千年來的性別欺壓及歧視,造成女性主義人士的反彈!但同時期的中國,由於
儒家思想的薰陶,使得許多女性亦不知不覺走向性別歧視的路子,歧視的不是男
性,而是女性!「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以及「媳婦熬成婆」的
觀念下,雖然說男性父權主義的肆虐室主要原因,但積非成是的觀念,使得許多
女性「親手葬送」自己或其後代的權利,或者說是幸福!
要平等,雖然說生理上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心理的調適上,國內許多
女性本身卻必須先要有男女平等之觀念。Lady first是全球男性所謂「紳士風度」
的表現,雖然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但就女性主義之觀點來看,是否也是從男性
父權主義所衍生出來之思想?當女性當之無愧的接受這種優待之時,本身是否有
想過,其實自己已經有某種潛在「己不如人」之潛意識?別誤會,我自己當然是
紳士風度的奉行者,而且我堅決相信女性應當享受某些方面及程度之優惠,但
是,我這種行為是否也有潛意識之沙豬思想?差別待遇的產生,來自「階級」的
不同,這種階級,可以把它想成生理差異、能力上的差異、觀念上的差異,或者
乾脆說成性別上的差異也可以。一但有這種理所當然的觀念存在,我懷疑,要講
平等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男性或許一時之間改不過來(因為生理上的差異是顯而
易見的),但女性的確需要先堅定自身之觀念才是。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