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試點之建築寫作
![]() |
中國建築
研究生:許財華/9133707
一、前言
建築是文明發展過程下對人類的生活所展現出之忠實面象。其完整且具體地反映出每個地域、每個時期、每個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所示現出的各種行為與活動。中國建築積累了數千年悠久的文化經驗,積累了各時期許多不知名工匠們精心藝匠巧思,配合著其傳統社會組織之中的嚴密系統(尊貴長幼制度),宗法禮制的厚實與獨特,形成了中國的建築藝術之美。中國傳統工匠為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需要,發展出不同的建築類型,為中國建築譜出一套完整的營建系統。想當然耳,營建系統的豐富與多樣非僅數篇文字可以盡數,本篇將簡單針對中國建築營建體系以及建築背後所隱含的文化價值觀,作為此次討論之主軸。
![]() |
![]() |
圖一、宮殿 | 圖二、漢畫像磚 |
二、中國建築之種類與格局
本章節主要針對建築所具有的類型以及格局型態作說明。其中類型分類主要以功能使用作為定義之依據,再以個別簡述之。
2-1.中國建築種類
大抵中國建築就功能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政權建築、宗教建築、園林及附屬建築、橋樑與水利工程、陵墓、防禦工程、市街、民宅等。
a. 政權建築: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的行政中心,其象徵著政府的威嚴。因此在建造的概念上特別講究氣勢與形制。其中包括衙署、府邸、宮殿等大抵皆屬同一類。北京紫禁城是其主要代表的作品。
b. 宗教建築:宗教建築的範圍包括佛寺、道觀和祠廟等。其中佛教在隋、唐時期的建築樣式,本因「捨宅為寺」的風氣產生,而與當時的衙署、府邸在格局形制上並無諸多差別;然而漸漸的為符合宗教僧侶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而產生現今所產生的各種佛教寺院中的基本部署和形制,當中又以佛塔最為突出。
c. 橋樑與水利工程:我國古代就有其豐富的造橋經驗,著名的有趙州大石橋和蘆溝橋等是大家所而熟能響的偉大工程,並且也是一件極其傑出的藝術大作。包括西南諸省有著許多鐵索橋、竹索橋;以及境內大大小小的木橋與石橋,其建造的工法都各有不同。另外在水利方面,如四川的都江堰、雲南昆明的松花壩等,都是在古代營造工程中令人為之讚嘆的傑作。
d. 陵墓:是歷代封建帝王和貴族所建造的墳墓,其規模都十分宏大。墓外亦都有其附屬建物,如華表、祭堂、小祠、石闕等。
e. 防禦及公共工程:主要包括城牆、城堡、砲台、堤閘等。防禦工程主要的目的防守,其中萬里長城就是一個代表。
f. 市街:主要常見的市街建物裝飾有鐘樓、鼓樓、牌坊、街樓以及大建築物前所立的轅門和影壁。
![]() |
![]() |
圖三、防禦工程 | 圖四、牌坊 |
g. 民宅:住宅是人們最為親近、熟悉的建築,而住宅可視之為一個家族興盛的指標,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人們出外一旦功成名就後,必定回到自己的家鄉“起大厝”。因此民宅非但僅是一般使用的機能,他亦代表著家族生成的象徵指標。
h.園林:中國建築向來講求的是格局方正、左右對稱。而這樣的規模展現主要為遵循傳統宗法倫禮制度及儒家思想之規範。也因為如此,其位置有一定的尊卑,形制有一定的格局。而談到園林造景則恰恰反其「道」而行;妳在園中可發現其營造佈局靈活多變、處處造景、高低錯落、疏密布置在在極盡巧思。它提供了文人雅士休憩、養性、讀書、宜情、會友與遊樂,是在中國嚴肅嚴謹的格局裡另外發展出的另一系統。中國古代園林除了皇家園林之外,另外還包括屬於官吏、富商、地主等私人所擁有的園林,統稱為「私家園林」。
![]() |
圖五、園林 |
2-2.中國建築格局
對於建築中所謂立面(facade)這名詞來由原是西方建築所引用的名詞語彙。在此有如你我所熟悉的“門面”字義。其立面與建築的前景(front view)視點,是西方建築裡所至為重要和關心的部分。西方教堂、公共建築中可以很容易的發現找到這樣的例子,西方建築師們無不絞盡腦汁地將其裝飾的器與非凡且豪華氣派,以務求達到先聲奪人的境界。而這樣的觀念在中國“思想”中似乎不這麼在意於此;就以立面來說,除了以主要入口上帶點裝飾之外,在整個建築外圍的處理上似乎僅以一堵灰淡的白牆帶過,似乎有著道家所謂的“無中真有”意境表達;換言之,建築在中國的觀念裡所重視的是在於建築“用”(空)的部分。“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珽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知以為用。”(道德經•無用章)也因為這樣的無(空間)才利於大眾的用。中國所謂的「空間」觀念主要源自於對自然現象之詮釋,而加以符號化,諸如太極、兩儀(陰陽)、四向(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八卦等。以及對於風水觀念中,對於「氣」之藏聚觀;而前者則建立了相對方位觀,後者則塑造了空間環抱觀。
![]() |
![]() |
圖六、格局 | 圖七、尺度 |
三、中國建築之文化
從中國傳統宗法禮制與傳統風俗的角度來討論建築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意義,本章節將從人的尺寸、風水觀與倫理性格上切入作為討論的議題。
3-1.人的尺度
人體和我們傳統建築、空間關係的討論,在近代的專業論述中並未多見甚或直接談論;然而在於古代文明中,對於人體形制的移植觀念,尤其直接運用於建築概念上更是屢見不鮮。“門樓如人之首,體統關乎一身。大門如人之口,出納關乎五臟。”“正屋為主人,為本身。兩廊為僕從,為手足”(宅譜邇言•卷二);由此可以看出人體與建築之間的相對應關係;換言之,中國的建築其實是將宅第給有形象擬人化,而成為一具象的人體。在民間宅第中也有著「目屎流孔」、「伸長手」等潛藏於傳統匠人觀念中的營建禁忌,以為辯乎吉凶。總而來說,從自然環境一直到人為環境,由內到外、由小到大,在風水典籍裡常常可以看到與人體相類比的觀念與作法。而形象上的類比除了賦予空間擬人化而拉近與人之間的距離之外;再方面,也給了吉凶決定的憑證上有了更為貼切與方向的解釋。
3-2.風水觀
我們看到郭璞在葬經中所對於風水的描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為之風水。」清楚地對於風水所下的基本定義。我們發現藏風與聚氣,是被整個風水體系中被關心和討論的,我們從風與水中的字義中,“風”佔了一半就可明瞭它的重要性。其中風它要求除了藏風,而且又要避風(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物相剋性,而非絕對性),在風水學中說道:「外山環抱者,風無所入,而內氣聚。外山虧疏者,風有所入而內氣散。氣聚則暖,氣散則冷」《堪輿泄秘》。可知中國風水所謂的避風,是為了使一個小氣候能藏溫不冷,而所要避的是寒冷的風,不避溫暖的風。
風水當中有一套美的格局,稱為美格《都天寶照經》。其中美格最起碼的要求則是氣蓄,而要成形氣蓄,就形成我們常說的山水環抱並且封閉性的環境格局。而封閉的要求又要多次環抱、形成多重層次。因此中國古代建築基本形式則是由三面或四面的建築物所圍護出的庭園空間,而用牆及迴廊連接而成形所謂的封閉空間。
![]() |
![]() |
圖八、風水 | 圖九、方位 |
《葬書》記載:「風水的首要原則是得水,次為藏風」。而水的選擇,它所關心到的是直接人類的生產、生活。因此水的系統與品質在這是被堪輿師所重視的。如風水師在選擇環境時要嘗水註一,通過辨別水的味道和顏色,以達到選擇優質水的目的。“水味以甘甜為上,辛鹹次之,酸苦為下。水本無味,因土而變味。氣以變土,土以變味。地有氣而後水有味,故鹽池皆龍氣所鍾。其餘州郡之大者,城內必多鹹水。鄉村有鹹水者必多富貴,此亦可以卜地氣矣”《地理或問敘》。而吉祥之地前的水有助於風水中“氣”的聚集。風水穴即從主山上所傳遞而下的氣,如果前面無水,則此氣則無法留住。這也是為何我們常常可以在一般民宅建築等空間中,發現水池的蹤跡。另外談到水流方向,吉祥水道應從吉方流向凶方。若能如此,該地居民將永享富貴等。
![]() |
圖十、風水古籍 |
3-3.倫理位序
漢寶德先生首先提出家族主義所反映出的空間態度,本章節將從內向性與秩序性兩方面來作說明。
a.內向性:因為家族的本質是以族內的獨立與完整性為最高原則。因此所產生的空間則自然的朝向向心式規模去發展,其用意在於完全分出外界的干擾,當然也不希望干擾至他人,所以其院牆形成獨特的居住建築型態。另外院落的產生,表現出我國傳統士人在精神層次的內省。因此正心、誠意的修養過程與院內空間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關係;從漢代畫像磚的住宅空間,就可看出這樣的生活觀。
b.秩序性:倫理關係在我國傳統家族上是極為重視的,而這樣的秩序性就是由禮教所反映出的結果。世界的文明國家中,只有中國人把社會的秩序具體的用空間表達出來(漢寶德、認識中國建築)。而這樣的倫理秩序,使得中國建築成為禮制位序空間的維護者。家族倫常以族長為中心,族人為次;依長幼次序,逐層推衍,最後構成層次性的倫理網,即所謂的「差序格局」。而建築也依著在族中的位階、輩份來決定房的位置與大小。
四、中國建築之工法
中國建築工法主要以木作樑柱結構為主,因此會產生較為特殊的構建形式,諸如斗拱等。本章將以工法上的營造體性與構成傳統建築型式的基本組合作一說明。
4-1.結構
中國建築大抵採用了木結構體系,而這樣的系統主要的特點是用木料做為房屋的架構,先自地面上立起木柱,由從柱子上架設橫象的樑枋,最後則在這些樑坊上鋪設屋頂,而所有在屋頂上頭的重量經由樑坊傳到柱身、在由柱子傳自地面,而在於柱子之間的牆壁,則不管他用的是土、磚、石或其他材料,都只最為建築隔斷作用,不受結構所重量之;因此當遇到外力侵襲時,由於木構架之間的榫卯連接,而產生結構上所謂的「軟性連接」,在富有韌性的情況下,則不容易發生倒塌,這就是中國建築的「牆倒屋不塌」的現象,是相異於西方磚石的結構系統1。這種構架方式之影響其外表形式,有以下幾點:一、其高度受木材之長短所限制,絕不出木材可能範圍;每層一構架,相疊繼起,如希臘羅馬之疊柱式。二、即莊嚴的建築也呈現絕對玲瓏的外表。三、門窗大小可以不受限制。四、層疊的樑架逐漸增高,成「舉架法」使屋頂瓦坡自然的、結構的獲得一種特別的斜曲線。(梁從誠•林徽音建築文集)
![]() |
圖十一、結構 |
4-2.斗拱
中國另一個顯著且獨有特徵的就是屋頂與立柱之間過渡構件—斗拱。斗拱出現於西元前五世紀戰國時期,後來隨著建築材料與技術的發展,房屋的構造牆體逐漸為普通用磚所替代,房屋的出簷也不需要原來這樣深遠,而在屋簷下的支挑作用也逐漸縮小,我們從宋朝以後的建築可以明顯發現這樣的現象。在中國建築演變中,斗拱的演進與改變,已然成為代表著各朝代時期建築技藝發展的程度與趨向。由建築學者林徽音指出:各時期斗拱發展的演進過程中,大抵上有只種特點:一、由大而小;二、由簡而繁;三、由雄壯到纖巧;四、由結構的而裝飾的;五、由真結構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如昂部;六、分佈由疏朗而嚴密。斗拱的確是一種很奇特的構建,由一塊塊小木頭組織成居然可以挑拖起那麼沈重、那樣深遂的屋簷,這是在我國古代建築工匠上一項極為了不起的創造。
![]() |
圖十二、斗拱 |
4-3.形制
中國建築形制的基本組成主要分為三大部分:臺基2、屋身、屋頂。臺基在周朝時曾有以它的高度作為地位的象徵:「天子之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禮記禮器篇》;《墨子》謂:「堯堂。高三尺,士階三等」。換言之,臺基的高度,對不同建築而言,彰顯著屋主本身地位的象徵;而對於同一組建築群中的各個單體建築來說,則代表著空間地位的象徵。其次屋身所持有的功能在於支撐屋頂,以及圍塑出一個得以滿足基本居住條件。然嚴格說來,屋身結構就只有木柱。以致於一談起屋身時,則必須回到木柱上。另一方面,從廣義的範疇談論,屋身除了大木作範圍的柱網以外,亦將涵蓋包括牆壁、門窗及各種可以在柱與柱之間進行的裝修工程。最後在屋頂方面,處於中國建築體系之中,屋頂向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如鳥斯革」、「如翬3斯飛」等來描述歌頌像鳥羽翼般的舒展。碩大的屋頂,經過了曲面、曲線的建構,顯的不那麼沈重和笨拙。《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提到:「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遠。」說明了屋頂除了具備視覺所展現出的藝術視覺之外,另一功能在於採光和排水。以避免屋身構材受到雨水的侵害,更因這樣的曲線,而有利於室內的採光效果。當然在中國建築之屋頂在傳統禮制文化的規範裡,亦有著階級上的規制。自漢代至清近兩千年,共發展出約二十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常見的基型包含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與捲棚等六種。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建築從大屋頂開始,屋麵、屋脊到屋簷無一處不是由曲線所構成,屋頂的輕盈成為一種極富神韻和具表現力的一部份。
![]() |
圖十三、屋頂 |
註1.希臘古代建築則在紀元前十幾世紀,已被石取代,由架構變成疊石,支重部分完全依賴「荷重牆」(牆即荷重,牆上開闢門窗處,因能減損荷重力量,遂受極大限制;門窗與牆在同建築中乃成衝突元素)。
註2.臺基見於古籍均作「堂」(梁思誠•梁思誠建築文集)
註3.翬、ㄏㄨㄟ:錦雞
五、結論
本篇主要探討中國建築背後所寄欲之文化面(第三章中國建築之文化)與現形於營建工法上的操作面(第四章中國建築之工法)這兩大議題。就文化面來說,主要分為兩小子題:一、中國向來以禮制之邦治國,因此不管是小至村民宅地,大致宮殿城郭,大抵上皆不出形制規範所立下的準則;二、傳統風水影響,有人把風水看成是一種樸素的環境學,有人從玄學的角度去看,也有人從地理至物理、科學到哲學的觀點來論證風水,然不管如何,風水的依據已然成為主導該物發展之重要憑藉,已成為禍福吉凶所提引的名詞。《釋名》:宅,擇也,則吉處而營之。
![]() ![]() |
圖十四、中國建築 |
再者中國建築工法,如上一章節所談到,其樑柱構造是相對於西方建築文明的磚石結構,而形成為另一建築系統。而依據傳統禮制規制,建立出營建工法所具備的模組:斗拱與樑柱。其不但代表著當時文明營造技術的進步,更代表著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鍊與講究。
六、參考書目
1.樓慶西、2003/8、中國建築二十講、聯經出版社。
2.趙廣超、2000/1、不只中國木建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3.余東升、1995/12、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紅葉文化公司。
4.馬炳堅、1989/3、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科技圖書公司。
5.梁思成、2000/12、凝動的音樂 梁思成建築散文集、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