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試點建築寫作

指定寫作題項-建築設計理論 

學生:林琨閎 



一、論述與論述分析 


論述是一種構造,包括了圍繞在一些客體的所有表達、表現及意義。然而這些關係既不只是內在的,也不只是外在的。而是建立論述為一種實踐。然後,這要求正是所謂的一種論述的分析實際上提到的最初問題:提一參考物,提到一個外在的對象、或提到事情?然而,為了認清這個疑問,不可避免地會訴諸於主體一客體結構,並且頃向於在生產他,這一定是錯誤的。這正是我們所批評的問題。論述能夠被分析也須被分析,它無須與一指示物有關。然而論述分析不一定需要放棄一個指示物。換句話說,論述分析必須理論上與他的指示物有關:正如一個“理論的對象”與“真實的對象”相關--經由概念與理論,而不是當作經驗的元素來面對彼此。這種與物質條件的關係不能被化約為事物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或事物與他們的“起源”、“基礎”、誕生、主體之間的關係,講到這一點,也不是“源起的統一體”與其“錯誤的意識”之間的關係。 

二、唯物認識論的出發點 

任何企圖以認識論介入社會科學者必須自備必要的工具,亦既具備足以建立基本的認識論範疇之定義,以及表達關於知識生產、科學實踐和阻礙社會研究的認識論障礙等之基本論綱。我們以一套論綱的形式來鋪陳論述是為了達到清晰及經濟的雙重要求,而不是應該將之視為獨斷的指示。 

建築作為一個論述式的實踐是由於其對社會神話話體系的凝聚連貫和受人尊敬的地位。換言之,一個既定的建築論述就是在霸權利益將特定意義自然化,以及使世界現況永恆化的一個表徵,其作為意識型態的角色係來自下面事實,既其反應了建築文化的代理人處身在建築作為生產和建築作為制度間關係的態度。此意味著建築作為意識型態歸根究底是與生產體系和制度的日常經驗有關,而不必因此化約成一個主體意識的理論。 

在現代的權力形式下,空間的中心性雖已不若其在18世紀般有精妙的表徵意義,但對大部分的社會而言可能更加關鍵。「一部完全的歷史仍有待撰寫成空間的歷史--其同時也是權力的歷史--如由地源-政治學的重大政策到細微的居住戰術;將在機構建築中,由教室到醫院的設計,以致於經濟的、政治的建立。」倘若空間的著魔對某些人言可能模糊了對權力的警覺,它是對準著任何社會中特殊權力運作的一條路。 

三、記號學與符號世界 

在歐洲的文化分析之中,尤其是當今的思想模型裡,符號學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美國,部份的符號學術語,如「符號」、「正文」已經變成普通的學術用語。不過,由於目前記號學的主要文獻都不是用英文寫成的,英美的學者很難取用。都市記號學是探究都市形式--或更一般的說,聚落空間形式,例如村莊、部落營帳等等--的社會涵義。很明顯的,營造環境的涵義研究並非都市記號學分析的專利品,其他的研究方法,對英美的科學界而言可能更熟悉。例如認知地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現在已經過時的社會文化傾向的人文生態學,甚至於城市裡的象徵生活等。然而,以下我們將會證明都市記號學或是研究聚落空間涵義的社會角度,唯一而有進步的方法。

總之,記號系統是由象徵的社會關係所產生的,它只建構了都市社會實踐的一個面向,既中介的層面。符號系統不是"單純地"出現。她根植於社會得物質實踐之中的。也就是我們主張:涵義系統跟隨著記號實踐,而記號實踐又跟隨著社會中一般化的社會/政治/經濟實踐。如此一來,假如我們想要解釋記號系統而不僅只是描述他們。在理論層次和方法論上建構起社會記號學研究方法得,正是這個記號與非記號的社會過程之間的連接。 

四、建築的象徵 

空間承載了意義。空間的形式與空間的佈局在象徵結構中彼此結合。象徵結構對社會實踐的功效則為具體的分析所透漏。但是對這種象徵的結構不等於社會行動之形式形象化所組織的社會正文。事實上,在語言學的影響下,我們已見到都市空間的記號學分析出現一危險的頃向,依據此,則空間就是社會結構符旨的符徵。現在,我們在這兒所提的,或是說在提醒空間為一社會事實,或就是在於強調對形式的分析和對都市現象的理解。

下列幾點

一、記號學研究之化約問題

二、Kevin Lynch意象研究對意義的武斷性

三、Bachelard對意象觀點的貢獻

四、意象連繫社會實踐

五、意識型態的特殊性

六、空間形式應當做文化的形式一為意識型態的表現



假如我們贊成空間形式應該被當作文化的形式,那麼結果,像一意識型態的表現,這些形式的分析必須由意識型態的一般理論與現存文化形式韻律的考慮之間的困難著手。

下列幾點

一、意識型態為其社會效果的界定

二、社會效果:合法性效果與溝通效果

三、意識型態的實踐關乎社會過程

四、由社會關係生產的意識型態來中介

五、具體元素的組織發現與分析

六、由意識型態空間的實踐出發聯繫社會關係來發現形式語言 

以下的文章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理論觀點,包括有都市空間記號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評論,包括了叫理論性的文章,他們提出都市記號學的主要問題,並提供重要的理論洞見,參與建構了這個領域。第二部份的A部份”實踐下的理論”是直接有關於經驗素材,或是分析這些素材的理論性探討。B部份”個案研究”提供一系列經驗研究與直接應用我們上述觀點的實際案例。

五、空間與社會的新歷史關係 

在我們對歷史過程了解的基礎上,現在我們可以開始開拓它和空間功能及形式間的關係,與他和都市意義生產間之關係。相對於其他人常說的,空間不是社會的反應,而卻是社會基本的物質向度。把空間在社會關係之外考量,既令需研究他們間的互動,也係自然與文化分離,因此摧毀了所有社會學的首要原則:物質與意識相互交關,而這個聯繫既是歷史和科學之本質。因此,空間形式,至少在我們地球上,是由人類行動所生產,就如同其他物殼,表達並操作了既定生產方式與特殊發展方式中之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們表達並執行歷史所界定的社會之權力關係。同時,空間形式亦為被剝削階級,被壓迫子民、與被烈待婦女的抗拒所烙印。並且,這種矛盾的歷史過程對空間的作用將與現存承繼的空間形式、既歷史產品與新利益、預期、反抗和夢想的支持中被實現。最後,社會運動將一再的升起,挑戰著空間結構的意義,也因此試著新功能和新形式。

建築專業關乎所有與空間有關之營造活動,廣義的說,他關乎所有與空間塑造有關的直接與間接活動。所以規劃師的作用必需與近代國家的角色在空間向度支配、管理與直接引領資本累積之作用作分析。由於分工造成的專業差異,分工後之專業對空間觀點也有所不同,衍生不同的研究領域。

六、總結 

論述是一種社會生活展現的媒介。然而,這種展現並非是毫無疑旨,因為論述不僅顯露了而且也活躍地隱藏了哪些決定於在任何既定的歷史時勢中盛行的壓力、利益及不可避免之任務的社會現實,如果論述可被用來產生一份科學的見解及進步的人類行動指南的收穫時,那麼,持續不斷的批判性的警惕以及分析性的自我意識是很重要的。在現有都市及區域科學主流之外,由於這主流的盲點以及他的永無終止及原則上無窮盡、內部的爭論之故,一個新的論述觀念將能夠把這種論述本身的疑旨加以釐清並且掌握它內在與社會及政治生活的過程相互連結,這是可以令人理解的,但是我們如果真的專心致力於批判性的警惕以及分析性的自我意識的話,那我們現在就必須問:什麼樣的理論盲點才是這種論述所包含的,他可能提供了什麼樣的退步的社會目的,以及其超越應擺在什麼方向?則這些問題的明確的答案應該是包含在社會本身未來的自我發現之中。 


參考文獻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夏鑄九 編譯

理論建築 夏鑄九

設計的文化基礎 楊裕富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