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試點建築寫作

社區大小事 侯坤池 

指導老師:楊裕富老師

 

一 、前言 

家庭是人們私人生活最重要的領域,而社區則是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民眾必須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關心自己的家園,凝聚社區意識,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社區才能永續發展。



「社區總體營造」是台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文化政策,由文建會積極在推動,作為一項「社會與文化」的改造工程,緊扣著台灣社會的現實,也充滿了對問題的反省與民眾的參與學習。



二、展現問題 

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運動,無疑是近幾年中引人注目的運動,具體地把台灣的社會力和政府資源互相整合,順應著時代衝擊挑戰後,讓文化施政重新衡量如何再與社區民眾產生有機性的互動,導引台灣社會重新省思空間、文化、產業、草根民主整合等課題。



(一)政經發展的問題



四、五十年來,台灣經濟從原本以初級產業為主的農村社會,變遷到以製造、貿易為動力的工商社會。農村大量的勞動力移入了都市工商部門,在彼此陌生的大都市中討生活,對地方事務缺乏參與熱誠,在新移入的地方並未建立「共同體意識」,也缺乏土地認同。另一方面,原本凝聚鄉里庄頭的地方常民文化,也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而逐漸萎縮。有深刻感受的文化行政單位,開始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文化」內涵。「文化」的界定不再是止於音樂廳、戲劇院中精緻的層面,文化的可能性包含了更多樣豐富的生活面貌。文化藝術之所以能夠展現令人深刻的感動力量,正是起自於其對真實生活的關懷與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正因為文化藝術中潛藏著對這些人群生活關係的影響力,一些具備洞察力的文化行政工作者開始思索如何才能找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文化政策,來啟動社區社會重建的機制。



(二)居住品質與空間議題



明顯地,工業發展使得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無情的破壞。人口往城市集中的速度遠高過於都市建設的腳步,城市生活品質降低。不當的開發使得自然景觀遭到無情的破壞,颱風過後「土石流」造成災難等等。都市計畫未充分尊重居民意見,使得住宅區裡的居民面臨種種威脅。



圍繞著這些惡質都市生活空間,生命財產與尊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例子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社區認同打造過程,新的意義在城市的角落升起,有活力的鄰里關係逐漸形成。這些年台灣的社區現象顯示了許多這一類的例子,鄰里可以因為社區環境議題而動員,使得居民們彼此認識,引發了居民的危機意識並促使社區運動萌芽。民間力量開始對社區有了新認同,同樣地在學術界與專業界也慢慢出現了不同的思考與反省的聲音。



(三)傳統產業新衝擊



台灣農村人口大量流往都市,台灣的農村正面臨了轉變消失的命運,而這也正預示了一些傳統聚落的衰亡與樸質田園生活的不再。現今在台灣農村中所面臨的問題,農漁村人口的快速流失、初級產業的沒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農產品價格的衝擊,也已非再由傳統上只以經濟操作模式為首要考慮的政策所能解決。

但是這種政策措施事實上成效相當有限,在許多逐漸沒落荒廢的鄉村地區,產業的振興緊扣著在地生活共同的未來,是一個艱難卻也無可逃避的課題。如果不好好地面對產業的基本問題,對於這些生存不下去的村民奢談什麼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凝聚是空洞無助的。



(四)社會運動與民間意識的覺醒



台灣的經濟發展後,也浮現了一些後工業社會的問題,例如人群關係重組、城鄉發展失衡、生態環境劇烈惡化等等。這些發展所併發出的生活問題,反而阻礙了台灣成為真正高水準的現代「富裕」社會。在社會意識覺醒和民間活力胎動的過程中,民眾與執政者逐漸體認到台灣現階段「唯經濟成長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政策不一定能保證生活的舒適安康,要擺脫「貪婪之島」與「豬舍」的惡名,要重新恢復「福爾摩莎」的美麗,民眾與政府就需要有共同的反省與行動。



(五)過去社區政策的不足



早期的社區政策透過民生主義基礎建設達到「改善民眾思想與習慣,成為有組織的好市民」,把社區與民眾作為從事民生基礎建設動員的對象,配合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目標,民眾對於公共事務參與的認知仍是處於「被動員」的階段。

八十年代,連結整個國家政治控制和經濟發展計畫的「社區發展工作」已然退逝。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意識、新的時勢、新的領域。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也開始胎動,株株幼苗在歷次的交流涵養中,逐漸茁壯成棵棵大樹,枝葉繁茂,終於蘊育出「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



(六)社區共同體意識



所謂「社區」(或是「共同體」)的意識對於台灣社會的發展只有透過人民的參與及監督,民主才能逐漸深化,所以全民學習民主是不能缺少的一環。而學習民主最重要的,便是開放公共領域。社區就是社區住民通過組織化動員的過程來參與自我發展的場域。開放社區公共領域,最能深化社區參與,使居民本身在公共領域中分享資源及決策權,從社區實際事務中學習民主運作,進而凝聚社區意識,健全現代社會的民主基層細胞,鞏固民主最紮實的基礎。



三、從中央走向地方的文化施政 



全國文藝季的啟動

文藝季辦理方式的革新,是以各縣市文化中心為主體,根據各地特殊人文社會狀況,運用地方資源,做系統化地整合與長期性地規劃。



文化地方自治化的推動

地方由於財源有限,辦理藝文活動的經費大部份仰賴上級的補助。而文建會本身由於人員編制受到限制,政策執行大部分須依賴地方,因此特別積極從事文化中心體質強化的工作,著力於提昇文化中心之企劃執行能力,使得在工作性質定位方面,文化中心可以扮演「地方文建會」的角色。



鄉土與地方文史工作的發展

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最明顯的現象即是地方文史工作的蓬勃發展。「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尤其所強調的「由下而上」的觀念,正是過去文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因此促成了兩者的結合。



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轉變

過去,專家學者常常鼓吹古蹟「保存」,在居民們看起來卻變成文化「負債」。居民住在古蹟建築裡面,因為不能改建,只有讓人參觀的價值。因此,作法上應讓業主暸解,古蹟保存不是將古蹟凍結起來,而是要賦予它新的生命,必須把這些特色轉化為促進經濟活動的基礎。



文化、產業與地方綜合發展計劃的結合

長久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文化是奢侈的、消費性的東西,這個觀念往往造成我們在推動文化發展計劃的阻礙,但是從許多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們發現未來的產業發展,其實也有相當大的成份是決定在文化的課題上,文化是一項亟待開發的產業。



四、理念與實踐 



「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和政策提出之後,普遍受到朝野社會的支持,許多民間和地方的社區工作者也都分別自主地在推動此種故鄉重建的運動。



(一)社區公共空間的形塑

社區發展當然不只是實質空間的問題,但是在台灣目前居住環境極度惡化的條件下,許多社區營造工作的介入卻是以空間規劃專業者居多,而且常是主動的協助,這些專業者不只關心實質環境的改善問題,也扮演著組織動員與資源爭取的催化角色。



(二)地方文化產業再發展

為能使地方社區持續的落實,須讓社區內的居民有安定的工作和收入,所以其工作不僅在於實質的空間改善,而且還要透過發掘地方特有的資源,改善經營方式,獲得充裕的資金等方式,來確保並發展地方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以帶動地方自足性的永續發展



(三)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

臺灣必須從一個成長型的社會,蛻化為成熟型的社會,但是都得透過正式的學習過程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同時,國民所得水準提昇,大家的休閒時間迅速增加,學習機會和意願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樣。因此,當我們從開發中國家,要邁入已開發國家時,教育,就不應該再只是由上而下的「教」和「育」,而必須是以「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為主體的設計。



(四)地方政府與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營造的主要對象雖然是規模和層級較小的社區,例如村莊、部落、住宅區或街區,但是有些工作仍必需統籌在個別的縣市層級中,像資訊的搜集和提供、理念的宣導、人才的培育、專家的派遣、資源中心的設立、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交流整合,在在都需要公部門,尤其是縣市層級政府的支援。因此,文建會把地方的操作機制幾乎完全交給地方文化中心來執行。



五 、觀念與政策的深化和擴散

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自文建會推動以來,結合了各種課題的專業人才、文化行政公部門的人員及社區民眾,一起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挑戰,也吸引了學校老師、學生、社區裡的主婦媽媽、私人部門的企業廠商、象牙塔中的知識份子、文化工作者、藝術家等等。他們漸漸走進社區,每一個人都可能在這樣一個高度包容、創造與整合性的營造過程中找到參與的著力點,為家園環境構築自己的願景。



五、結語 從政府到民間 



「社區總體營造」,在五年前只是一個從專業的角度開創出來的術語,但是仔細分析起來,真正瞭解「總體營造」意涵的人的確又不是很多。很多人到目前仍把社區總體營造當做是文建會的一項「政策」,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施政計畫。

「社區總體營造」所以能夠持續到今天,本身就證明了它不單純是一種政府政策,實際上它是一種思想,一種做事情的方法和理念。不論有沒有政府的推動或補助,地方社區為了自己的將來,都應該會自動自發去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不論工作本身的屬性是文化活動、地方產業、環保生態、社會福利或空間景觀的改善,都可以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操作。所謂「總體營造」思想或模式,最核心的部分是在於有關社區的各種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如果一切事情都由政府部門在主導,而居民只是被動地在接受援助和建設,那就不叫社區總體營造。 
 

參考文獻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的軌跡> 文建會

〈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展望〉,《文化白皮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社區總體營造理論概述〉,OURs ,199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