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西洋建築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卓玲妃

 

 介紹內容如下:

壹、西洋建築歷史簡介

貳、西洋建築美的特徵

叁、西洋建築美的發展

肆、西洋建築美的表現

伍、西洋建築美的尺度

陸、西洋建築美的精神

 

 
壹、西洋建築歷史簡介
 一、古埃及建築

 

埃及藝術是屬於靜態的,其傳統建立前後維持三千年左右。就建築而言,墳墓是最重要的類型,其中可分為平頂墓、金字塔和岩墓。其古埃及王朝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其中針對建築物較有變化時期歸為以下幾點:

1. 古王國時期:西元前2670~2160年,發展紀念性建築物,例如:金字塔。

2. 中王國時期:西元前2040~1650年,岩墓、靈廟開始發展。

3.新王國時期:西元前1550~1070年,墳墓和廟宇的尺度、規模逐漸加大。

       埃及是一個極權化的國度,部落、族群與村落臣服一個統治者之下──法老王,他的身份乃結集神明、國王與最高祭司於一身,並且擁有所有土地與國家產物。而象徵法老王的權力的就是金字塔之墓,由於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永生不滅,仍將返駐軀體之說,對死者屍體保護特別注意,使其陵墓建築異常發達。金字塔是以埃及及社會穩定本質的永恆象徵而聞名,埃及對建築最大的貢獻則是列柱(COLONNADE),通常是在神廟裡會出現圓柱(COLUMN)和門楣(LINTEL)成列重覆排列。圓柱通常在頂端(柱頭:CAPITALS)以蓮花、棕櫚或紙草花的形式來裝飾──這是象徵著尼羅河的豐饒富裕。

古夫王金字塔

路克索神廟

卡納克阿蒙大神殿

 二、兩河流域的古建築

       

   兩河流域乃是指,亞洲西部有兩條河,一為底格里斯河和右發拉底河,匯合流入波斯灣,中間平原稱為美索不達美亞,為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其歷史可分為四個時期:1.巴比倫時期:其社會情形,巴比輪以商業統國,經濟能力強大,制定法典以治庶民,是法典之始。;2.亞述時期:亞述人好戰,軍人地位崇高,故牆上多雕刻當時社會情形,來記載國王武功、工程師、科學家、詩人等之事蹟;3.新巴比倫時期;4.波斯時期:其宗教信仰多神教,僧侶有權威,知醫術,能觀星象以占凶吉,已有初步天文學並作日曆,定時辰。波斯人信神,崇拜火焰,無信生命復活之說所以無偉大墳墓與埃及情形不同。

建築特點分述如下:

建築類型:

1. 除了亞述和波斯時期外,廟宇一直為最重要的建築物。波斯人不建廟宇是因為他們都在戶外祈拜火神。

2. 在亞述和波斯時期,皇宮為重要建築物。

            3. 公共建築物包括防禦工事和城市的城門。

寧魯德宮殿

新巴比倫城伊修塔爾門

邁錫尼衛城獅子門

三、愛琴海的建築藝術
     

   大約可分為1.錫克萊底斯或早期米諾安時期,西元2800-1500年。錫克萊底斯群島的藝術屬於新石器時代帶有巨石風格的墳墓2.米諾安時期,西元2000-1400年。此時期的晚期或終期產生克里特島藝術,而皇宮為最主要的建築類型3.美錫尼時期,西元前1500-1000年,當地藝術屬於銅器時代後期的希臘文化,在建築方面已有防禦性城堡與蜂巢狀墳墓和環形墓園規模,其形式已出現拱形與拱頂。

 

四、希臘建築

 

在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700年間,文明沿著地中海向西擴展到小亞細亞、希臘、西西里島和南義大利。

希臘的地形特徵主要為山陵、島嶼和海洋,這刺激了依靠海上貿易、自給自足的城邦發展,晴朗的氣候也促進了戶外的生活。

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文明(Minnoan civilisation)已奠基在商業和獨裁政權,則他們不太需要防禦工事或軍隊,因為海洋就是他們的防衛。相反地,陸地上的城市像麥鍚尼(Mycenae)、泰倫斯(Tiryns)、阿格斯(Arogs),就有防衛軍事建在高地上(衛城:Acropolis)。

此時期廟宇是最重要的建築物,也有劇場、街廓和圓形建築形式發展。建築物的架構建立在三種柱式之運用,而上彩雕刻將建築物裝飾的更為豐富。其可分為己各重要時期:1.幾何時期,西元前900-600年,建築物以泥磚和木材搭建;2.古拙時期,西元前650-480年,盛行多利克柱式,廟宇以大理石和石灰石構築,形式低矮厚重;3.古典時期,西元前480-323年,為古希臘建築藝術黃金時期,其建築盛行多利克和愛奧尼克式廟宇;4.泛希臘時期,西元前323-30年,廟宇形式變得纖細而高大,以愛奧尼克式和科林斯式較為盛行。

建築特點

城市(polis)的中心是廣場(agora),在這裡進行著政治、商業和文化的活動。

建築物的列柱可以防日晒雨淋,廣場周遭有市議廳、戲院和體育場。神殿也在附近,就建在山丘上的衛城(acropolis)。

神殿構成的柱式(order),支配了建築兩千年之久。有三種希臘柱式,每一種各有特徵。它們代表了經典(標準)的形式,根據規則組合變化,並適應任何尺度和類型的建築物。

1. 多利克式(Doric:男性力量的象徵,柱子的形式可能是由木頭加工的良跡衍變而來。

2. 愛歐尼克式(Ionic:修長而高雅的女性,柱頭來自於自然或有機的形式──貝殼或

公羊角。

3. 科林斯式(Corinthian:像顆樹,柱頭的想像來自花盆旁邊圍繞的爵床葉,是最少使用的柱式。

雅典的巴森農神殿(Parthenon)是多利克柱式的最佳範例,由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在衛城興建的公共作品,設計者為伊底諾斯(Itinos)和菲底亞斯(Pheidias),興建的目的是為慶祝對抗波斯侵略者勝利。希臘神殿並不是為了聚會祈禱或是為了權位而設計,而是為了祭祀和慶典用的聖地空間。神殿並不是由預先製好的組件興建而成,先用粗糙的石塊堆疊起來,再由石匠團隊逐步完成,所以它是大型的雕塑品。

特耳菲雅典那聖域圓堂

雅典衛城模型

雅典帕特嫩神廟

雅典衛城

五、伊特拉土坎和羅馬建築

 

伊特拉土坎建築,西元前750-200年,其建築類型著重於:1.廟宇:主要將希臘廟宇中的台基、門廊、三聯式的內殿、低斜的屋面及軸線式配置等加以改變而成;2.墳墓建築分為岩墓和塚墓;3.房舍;4.城門和防禦工事。

羅馬建築,西元前509-西元476年,可分為兩個重大時期:

(一)共和時期,西元前509-西元前27年,設計方面,對稱和軸線式的空間安排為羅馬人在城市設計上和建築設計上的一項特色;而廟宇方面乃以伊特拉坎式和希臘式廟宇的規範再加自家羅馬人之創意融合而成。此時期發明了混凝土(又稱綜合石材)用於牆、拱頂和圓頂的構築上,使得建築物的尺度和強度更為增大。

(二)帝國時期,西元前27-西元476年,非宗教性的公共建築成為羅馬帝國時期最新穎的建築類型。

建築物的特徵有明顯的正面和封閉的側面與背面,城市的中心是廣場(forum),但不像希臘廣場(agora)那樣的非正式和開放,羅馬廣場是封閉而規則的,四周是柱廊商店、神殿和會堂(basilica:一種市政廳兼作法院和市場的地方),形成一個具防衛性的內向矩形空間。羅馬人以發明的混凝土,興建巨大的工程結構──引水道、凱旋門、公共浴室和神殿──通常都是在外觀飾以古典柱式,或是層層堆疊起來,例如著名的羅馬圓形劇場(或圓形鬥獸場)(Colosseum)。

其中羅馬最著名的建築師威楚維阿思(Vitruvius),他在方法上利用五種柱式(希臘時期的三種增為五種,增加了陶土坎式(類似多立克式)與混合式(愛奧尼克和柯林斯的混合))創設了建築的規則,成為往後幾個世紀建築法例書的基礎。

賽哥維亞水道

賽佛魯斯凱旋門

羅馬競技場

羅馬萬神殿

六、哥德式建築
 

         歌德時期代表著教會成為藝術活動的支持者和個社區核心的最後一個時期。此時期結束教會組織和宗教性建築都不再成為歐洲社會和文化的主導力量;起而帶之的為富有君王、銀行家和商人。所以哥德式象徵了人、上帝和自然的新結合。教堂建築物成為自然的形象,模仿植物形式,葉脈、莖或枝葉,從地面上像棵樹般長出來,塑像可辨認出是個人的肖像。

        哥德式建築系統發明了三種新元素:尖拱(POINTED ARCH)、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和帶肋拱頂。在哥德系統中羅馬式的厚牆消失了,屋頂可以經由橋樑(飛扶壁)連結外側適當角度的獨立牆壁來支撐。石工技術不斷地精緻進步,使建築達到張力、韻律和平衡。教堂正面入口常描繪進入天堂的大門,通常也有最後大審判、基督和十二門徒、善良和受遣責的靈魂雕塑等等,兩側也佈滿著描繪人世間的雕塑,使建築呈現為一座雕塑品。因為教堂結構修長,因此就有大面窗戶,窗子都裝上彩繪玻璃,形成七彩光線。而光線也有特殊的意義:上帝、美麗和光明(或是啟蒙)三合為一。

                                                                   

                             米蘭教堂

 

科隆大教堂

七、矯飾主義
 

       是自文藝復興盛期末到巴洛克時期間,在西方藝術及建築發展過程中一種特殊表現風格早期文藝復興和聖期的文藝復興之式樣是衍生對自然及古典之研究與師法,旦矯飾主義卻屏棄此法轉向師法模仿某些大師,在模仿過程中突破一種典型,形成反理論趨勢,例如打破古典精神出現蛇形、扭曲、形變、拉長等風格。「矯飾」字源來自義大利語的「風格」,強調人為刻意表現以相對於自然與直覺的表現,輕視或忽略古典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在藝術及建築上已建立之規則。突破規則,推翻以往表現形式,所形成的新風格。

 

八、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一詞,可能源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為一種不規則狀之珍珠,巴洛克雖未必可意是為文藝復興的一種延續,但實際上卻和文藝復興有著明顯分野。其特徵為建築物整體由各個從屬的個別單元所組成,空間具有獨特性與生動,趨向戲劇性累積,牆面及拱頂則從平滑的表面中釋放出,而呈現複雜的立面。而洛克克建築特徵不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教堂那樣明確劃分,它使空間有向四處擴張的感覺,並且以均稱統一的水平及垂直替代洛克克講求的戲劇性與複雜交錯的空間。

羅馬四泉聖卡羅教堂

法國凡爾賽宫

慕尼黑亞塞姆之屋

慕尼黑亞塞姆之屋

九、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與十八世紀盛行之考古風潮存在著密不可分之影響。其特點把裝飾表現設計成好似機能性之構造系統,使得新古典在事實與虛構表現上之鴻溝愈來愈深,而古典的本質逐漸退化。

美國白宮

舊金山市政廳

東京表慶館

貳、西洋建築美的特徵

古希臘

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是將動和靜、陰與陽、善與惡相互對立的產物給統一。

二、在形式比例和諧上有著恰當的比例關係,例如古希臘、神廟建築的柱式底部直徑與柱子高度、柱與柱之間的距離等。

三、將各個部位組織成一個有機的完美整體。

四、古希臘神廟如同古希臘雕刻,採用人體比例,講求恰當的比例關係。

因此古希臘建築如同古希臘雕刻都表現出沈美的特徵:莊重、典雅、高貴、靜穆。

古羅馬

古羅馬的審美理想偏重壯美,甚至包括崇高美。所以古羅馬雕刻比起古希臘少了秀美,而多了冷峻與莊重。古羅馬建築無論是體重、還是內部空間,都有著超人的尺度,這是作為神權、軍權以及強大的羅馬軍事帝國勢力的象徵,例如萬神廟、提圖斯凱旋門、格鬥場、浴場等建築。特別由於栱劵結構的採用,使建築藝術有新的發展。

中世紀

中世紀美學雖然披上一層神學外衣,不論是拜占庭風格亦是哥德式風格,在美學精神仍與古希臘精神一致,即表現在形式上的完整性、統一性、勻稱性,以及有一定比例關係。

文藝復興

建築藝術開始有建築美學理論之思考,因為對於美學的追求成為一種自覺性的行動。自文藝復興開始,西方古代建築的主角---宗教建築的地位開始動搖,繼而轉向宮廷和貴族的府邸以及相應的公共建築上。建築特徵表現有下列幾點:一、具有人本主義傾向,建築逐漸恢復古希臘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築比例的關係來自人體比例關係;二、風個的多樣性:建築師在反神權的思想下,大膽採用各式各樣形式,使古典建築藝術走向高潮,將拱劵結構與樑柱結構加以結合。

十七世紀古典主義

此時期主要配合當時封建專制統治,建築藝術的特徵崇拜古羅馬風格,推崇理性、探求普遍性與永恆意義的美學原則,將建築美歸於純粹的幾何形狀和數學比例關係,並強調建築講求嚴謹佈局,顯示有嚴格的邏輯性。例如:法國的凡爾賽宫。

巴洛克與洛克克

隨著君權勢力的衰落,古典主義也逐漸走下坡,取而代之的為講究室內裝飾為特徵的,以纖巧細膩而又瑣碎、柔媚、虛幻的巴洛克、洛克克風格佔據上風。

十九世紀後

建築功能由宗教或為王權服務轉向新興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服務。功能上的變化導致表現形式的變化,由於鋼筋與混凝土的使用,使建築開始新的材料與新的結構技術相適應的表現形式。直到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建築藝術語言才有重大革命(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

 

叁、西洋建築美的發展

古希臘

將建築視為雕刻藝術,主要注意力放在柱式造型、比例與樑柱關係,建築內部空間講求較單一。

古羅馬

古羅馬把柱飾、雕刻等由建築外觀移到建築內部,其表明了羅馬人逐漸對內部空間藝術的重視,於是改變拱劵結構技術,以十字拱結構之發明擺脫承重牆,所侷限的空間限制。

中世紀

拜占庭建築是從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型制的基礎而發展,進一步改變穹頂結構技術,使內部空間在集中式之下,能相互流通,典型代表作聖索菲亞教堂。

哥德建築強調縱向空間的序列性,其建築結構具有框架結構性質,來取消牆面,使得內部空間相互聯繫,主堂與側堂相互開放;採用彩色玻璃來豐富空間的變化並達到空間藝術效果。

巴洛克建築(巴洛克意指變形的珍珠)

西方古典建築是以清晰、邏輯和完整為特徵,建築內外追求完整幾何狀如:矩形、圓形,巴洛克建築與之相反打破建築的邏輯與完整性,以一種不連續、間斷、非對稱方式,是對古典建築「規則」的反動。在結構技術上較無創新,主要以內部空間為主要特徵。

十九世紀後

現代建築繼承巴洛克建築的傳統,使其內部空間是流動的,明顯的表現唯一各運用發展的過程。現在建築強調的是內外空間的統一,並且呈現開放的特徵。

建築美的表現

西方建築主要的特徵為靜態外觀和靜態的空間,動態的表現方式為以靜態刑事加以表現,是視覺動態,如古希臘柱式,哥德建築向天際竄生,巴洛可、洛可可意是如此。西洋建築靜態向動態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古希臘與古羅馬是以靜態為主,中世紀為兩者的過度時期,文藝復興後的巴洛克與洛克克式風格則為動態。

 

肆、西洋建築美的表現
西方建築主要的特徵為靜態外觀和靜態的空間,動態的表現方式為以靜態刑事加以表現,是視覺動態,如古希臘柱式,哥德建築向天際竄生,巴洛可、洛可可意是如此。西洋建築靜態向動態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古希臘與古羅馬是以靜態為主,中世紀為兩者的過度時期,文藝復興後的巴洛克與洛克克式風格則為動態。
伍、西洋建築美的尺度

古希臘與古羅馬

古希臘注重建築外觀,古羅馬則重視建築內部空間,在空間的尺度上,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儘管是宗教建築,是神的象徵,但他仍採用人的尺度,他們的觀念神人同形,對神的頂禮膜拜實際上也是對人的自身的崇拜;古羅馬人則認為人是神性巨大力量的體現,而君王是神的代言者,再加上古羅馬是以軍事力量起家,使得古羅馬人以世界征服者的形象來取得主宰,故實現於建築上有超人的尺度以及具有紀念性特徵。

中世紀

古羅馬建築是具有超人的尺度,它象徵的是人非凡的力量與征服一切的勝利榮耀,而基督教建築則不然,其建築的尺度目的乃摧毀人的自信心、尊嚴、征服慾,神是偉大的,人是渺小的。哥德式建築就充分的表現上述的觀念。

文藝復興

古希臘美學重要觀點為「美」在於比例的和諧,而人體充分體現這比例的和諧。如古希臘神廟建築的比例關係是以人體比例而形成的,其人體比例最重要的特徵為黃金比例分割律,形成一種適度的、親切自然感。

此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文化又再度興盛,西方人在此新背景下對古典建築人的尺度加以重新理解,使古典建築傳統重新恢復。

 

陸、西洋建築美的精神

西方建築是以古希臘建築為基礎而發展,而古希臘建築美學乃受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的影響。古希臘人普遍相信,宇宙的比例是和諧的,因此所有事物需服從和諧的數學比例,而大自然也按照自身結構比例創造人,所以比例和諧成為建築美表現的重要內容。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建築都把比例的美作為信條。再則數量關係並不是機械式相加,而是應構成一個「有機性」的整體,所以美與藝術的根本特徵乃將雜多統一為一個活的有機整體。古典建築的完整形象為靜態力學下的產物,故建築的穩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講求力學結構之平衡,使技術與藝術同時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故科學技術儼然成為西方建築表現的重要基礎。

十九世紀後,是以鐵的廣泛使用為標誌,其新的建築結構發展也對新的建築語言產生重大影響,人們開始將力學和數學結合運用於建築設計中,而有結構力學的產生,這對建築的藝術表現又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而結構又有不同的結構體系的產生,如懸挑、薄膜等,這再在的說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築在觀念、材料、結構有更進一步的突破,使的建築語言更多元化。

現代主義有如古代建築一樣,在新的技術下,重新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米蘭艾曼紐

米蘭艾曼紐

愛丁堡皇家蘇格蘭博物館

法國巴黎鐵塔

參考書目

西洋建築史                                  葉樹源                          中國電機技術出版社

建築史                                          黃定國  

圖解西洋建築故事                      崔征國                          詹氏書局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                      劉天華                         洪葉文化事業

西洋建築發展史話                      傅朝卿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              余東升                          洪葉文化事業 

回建築寫作首頁  

backto卓玲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