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建築寫作首頁    171HOME

 

指定論述 —空間環境資訊的導航─環境標識系統之初探                 指導老師:楊裕富

                                                                                                學生:鄭君胤

一、前言

        環境是人的場所,人是其中最活躍的動能因素,當環境設計未能與使用者需求結合時,人們是很難熟悉一個新環境的。為設計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環境,必須瞭解使用者在環境中的各種行為。一個好的環境動線設計,可以藉由空問組織、高差、材質、光線變化來指引行人的方向外,亦可藉由指標來協助。根據劉瓊如(1995)、高明瑞(1999)、吳忠宏(1999)對風景特區、博物館、休閒農場等由憩區所做的導覽系統媒體需求程度與偏好度研究,結果顯示,標識系統是參觀者需求度與喜好程度最高的資訊媒體,導覽簡介的需求、喜好程度則因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平均而言能以標識系統、導覽簡介兩者的需求,喜好程度最高。

二、視覺標識系統相關理論

2-1 環境視覺資訊
    環境資訊設計是對人為及自然環境所有視覺要素的企畫、設計與闡釋(龍冬楊、李建國,1996),也就是將環境的資訊經過系統性的規劃,以視覺化的形式傳達給接收者,使人與環境的交流更加順暢。

2-2 環境資訊的種類
    張曉東(1994)調查台灣地區的十四個(類)博物館型機構(包含國家公園、動物園等),將環境資訊概分為「訊息類」與「解說類」兩大類:訊息類指一般觀眾較常詢問的項目,如廁所、飲食部、展示區的位置;活動的時間表;參觀規則等不具教育意味的一般性資訊。解說類是指能使觀眾對環境與展示物產生更深層的認知與感受,具有教育功能的資訊。另外,謝耀輝將台灣業界對環境資訊的分類列表規納如下:

環境視覺資訊 引導類 全區與分區平面圖
公共服務設施位置圓
建議參觀路線
訊息類 節目活動資訊
參觀規則(如開放時間、參觀限制、注意事項等)
服務資訊(如廣播服務、醫療急救、嬰兒車租借、申請人員導覽之辦法等)
交通、住宿資料
教育類 展示環境與據點簡介
展示品(藝術品、文物、建築)、自然資源介紹
機構的地理歷史背景
機構的任務與理念
意象類 區域意象的強化(如地標、入口標識等)
經營管理風格的塑造
 
入口標識 引導標識
 
入口標識 訊息標識 據點標識

2-3 環境標識系統
    環境標識系統,主要是指設置於環境中傳遞方向指引、方位導覽、教育解說、活動告示、目的辨識、警告管制等視覺資訊的設施與裝置,並將其分類為引導性標識、方位性標識、說明性標識、識別性標識、管制性標識。signage是結台sign(代表意義的傳達)與age(代表聚合體、狀態與動作的字尾)的複合字。標識研究協會稱標識系統是「一種溝通用的媒介,用以傳達視覺資訊。」標識是資訊的傳播媒介,它促使人類對環境產生認知。也就是說:標識系統是一種有效調節環境資訊的管理工具,它影響著大眾對於空閒體驗的感官認知(李新富,1997)。朝倉直已(1999)解釋:設計專門用語的sign(標識)意味著在視覺上傳達某種意圖的設施、裝
置、記號。具體說,如招牌、霓虹燈、垂幕、標識牌、導遊牌、說明牌、誘導標識、信號、交通標識、禁止標識、記號等。
    Sign中文譯為指標(廖志忠,日本愛媛縣TOBE動物園之指標規劃)、標識(李新富,公共環境的標識設計概述)、標示(龍冬陽,公共標示的設計與推行)、標誌(王銘顯,道路交通標誌的視覺反應)等。依《中文大辭典》等辭書的解釋:標識為「表記也。謂符號、記號。」標誌為「標記」;指標為「數
學之指數代號」。

2-4 環境標識系統的功能
    標識研究協會(Institute of Signage Research)稱標識系統是「一種溝通用的媒介,用以傳達環境的視覺資訊」。「資訊及導引系統」本身不只是溝通傳達的工具,同時也是一項嶄新的服務項目,是影響環境整體形象的要素之一。其價值不僅在於促使人與環境的交流更加順暢,更可視為一種有效調節環境訊息的管理工具,它影響著大眾對於空間體驗的感官認知(李新富,1997)。陳格理(1997)認為使用者對環境設施的接觸與探索是熟悉空間的學習過程,標識系統可以有效的建構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地圖,使得尋路行為變成一個有趣的空間遊戲,而在環境壓力與好奇心之間得到一種趣味上的平衡。

2-5 環境標識系統的分
    依「標識系統」的機能將「標識系統」分為六大類(Mitzi Sims,1991):

(1)識別性標識(Identificational Sign):
識別性標識具有目的地確認的機能,藉由顯示或載明目的地的名稱,參觀者可以藉其辨識所欲前往的目的地,並與其他地點產生區隔。
(2)引導性標識(Directional Sign):
  引導性標識具有將參觀者指引至目的地的機能,藉由箭頭、文字、符號、圖象、色彩等元素的規劃設計,可以輔助參觀者了解行進路線、辨別目的地方向,使參觀者在移動中能得到連續性的指示與確認。
(3)方位性標識(Orientational Sign):
  方位性標識提供地區環境的整體資訊,輔助參觀者確認目前所在地的方位,並了解各區域與設施的相關位置。
(4)說明性標識(Informational Sign):
  說明性標識所傳達的資訊包含了主題解說、操作方法、活動預告等各種解說性、陳述性的資訊,具有教育、學習與告示的功能。
(5)管制性標識(Regulatory Sign):
  管制性標識顯示地區的各項規範,用來提醒、禁止或管理參觀者的行為準則,具有維繫安全秩序以及促使參觀者行動的功能。
(6)裝飾性標識(Ornamental Sign):
裝飾性標識具有強調地區個別特色、增添環境氣氛及美化環境的功能。

、環境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

    標識系統的規劃並非單指符號或文字等要素的排列組合識牌的設置而已;它還涉及標識系統在環境空間中的配置運用情形,以及如何因應使用者所需求的機能與主客觀的條件限制,執行資訊傳遞的任務(李新富,1995)。根據上述文獻整理,標識系統的規劃流程大致可分為五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為前置作業階段,此階段必須分析空間機能、目標、特性與現狀等基本問題,及與其他相關專業人員溝通協調,以利於研析問題、排除障礙等。

    第二階段為計劃綱要階段,此階段必須擬定設計準則、評估預算、實施進度規劃,並且明定規劃小組的地位與角色;建立相關書面性合約。

    第三階段為設計階段,此階段有視覺要素(文字、圖形、符號、色彩等)的設計,建立編排組合類型,並瞭解各空閒區域的實際配置,與相關使用單位保持密切聯繫。

    第四階段為實施執行階段,此階段視覺要素組件必須實際製作,且對標識系統進行施工設置、對照與調整。

    第五階段為使用與維修階段,此階段須製作標識系統的管理手冊,除定期檢查與清潔保養外,還需考慮偶發性事件、活動的相關標識與既有標識的相互協調。

    決定環境中的標識系統是否能有效運作,執行資訊傳達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其「次序性(Sequence)」(陳格理,1997)。標識系統的「次序性」是指方位性、說明性、引導性、識別性等標識的規劃與設置能夠發揮連續對應的資訊傳達功能。因為承載不同資訊屬性的標識,個別而言都是一個資訊提供點,對整體的環境空間與使用者而言,這些個別的訊息可能是片斷不完整的,因此每個標識所提供的資訊,都可能影響使用者做出判斷決定接下來的行動方向。

四、結論

    國內許多設計者在解決標識設計的問題方面,只重視視覺效果,而非以資訊的傳達為主,因此許多標識的設計仍停留在藝術創作的層次,而未將設計觀念轉變成環境溝通層次。設計者常依一些傳統和直覺來做設計,很少參考研究資料,也很少進行用後評估的檢討,因此對環境設計中多種而複雜的使用性質與行為需求不是加以抑制就是完全缺乏考量。就人類的記憶與認知模式,並無法在同一個時間裡,對視覺化過多的資訊做出反應,因此除了每個標識本身的訊息結構必須清晰簡要,還要考量使用者接收資訊後,可能的行進動線與行為反應,亦即標識間所承載、傳達的訊息,必須具有邏輯性的關聯與對應關係。唯有當這些獨立的資訊單元建立合理的關聯性與對應性,標示系統才能由「點」的設置,延展至「線」的連接,發揮「面」的傳達能。

參考書目:

1 李新富,1997公共環境的標識設計概述,公共標示設計,經濟部商業司,台北。
2 高明瑞,1999,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國立科學博物館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中山大學。
3 陳格理,1997圖書館的標示系統,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152期,台北市立圖書館。
4 張曉東,1994,博物館互動式多媒體導覽系統之使用現況與觀眾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朝倉直巳,林品章,陳慶章譯,1999,藝術•設計的色彩構成,龍溪圖書,台北。
6 劉瓊如,1995,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遊客解說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謝耀輝,2000,戶外類博物館之視覺資訊導引系統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龍冬楊,1997公共標示的設計與推行,公共標示設計,經濟部商業司,台北。

回建築寫作首頁        back171HOME

u9133717@yuntech.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