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基正: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之比較

一、緒論

中國園林至今已大約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代匠師們的繼承和發展,已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具有高度的藝術水準和獨特的風格,對於日本和十八世紀的歐洲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早在西元六世紀,我國造園藝術就已開始傳入日本。至今,日本庭園建築,景點與園名,亦常借用古典漢語。藉此可以窺見中國造園藝術對日本庭園的發展有其高度的影響力。

然而,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分別發展至今,人們已經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的不同,顯然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早已呈現出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但在兩種迥然不同的造園藝術風格中,似乎又有跡可循其發展、傳承之脈絡。因此,本文將藉由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的歷史,以及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的造園風格的分述,藉以窺探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的不同之處,以及各自造園藝術的巧妙之處。

耕讀園

 

二、中國園林的歷史

     中國園林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家園林,另一種是私人園林。但皇家園林比私人園林出現得更早,因此可以說皇家園林是園林的始源。皇家園林集中在北京一帶,私人園林則以蘇州為代表。由於它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很大,所有兩者在規模、佈局、風格方面有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見稱,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見長。由於私人園林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及莊子哲學在當時很流行,使園林的主線由遊樂轉向崇尚自然。而私家園林日漸增加。

皇家園林興建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遠於古代的殷商帝王,當打獵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時,他們為了能重溫過去的生活方式,得到再經歷一次的享受,於是打獵便成了當時的帝王,貴族們一種娛樂活動。由於他們熱愛狩獵,所以將天然草木,鳥獸孳生的地方圈起來。是之為囿,可以說是皇家園林的雛型。

     秦代以後,歷任帝王都有修建巨大的皇家園林。漢代的甘泉苑,有宮殿,臺,閣一百多所,是用來作祭祀之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轉折點。唐宋時期園林達到成熟階段,唐代的宮殿傾向華麗,唐代的禁苑周圍120里,是長安最大的皇家園林。宋代園林內的太湖石堆更是疊石造境的開端。當時的官僚及文人也有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他們將詩與畫融入園林的佈局與造景中。

明清時期,中國的園林藝術進入精深的階段,不論是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的帝王宮苑,在設計和建造上,都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箇中的代表有被八國聯軍火燒的圓明園和及後動2000萬兩的頤和園。所以,現代保存下來的園林大多屬於明清時代,這些園林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的造園精深藝術。

耕讀園

 

三、中國造園風格與特色

1、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佈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係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花木佈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2、融於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空間。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體的有限空間的侷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系。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3、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台、閣、館、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4、表現自然

      與日本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松柏高聳入雲,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數里盛開…… 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面芳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園林的空間布局,不外乎三種形式:一是對稱的布局,二是非對稱布局,三是在同一個園林裡對稱與非對稱相結合的布局。所謂對稱布局的形式,就是一般將園中的山石、水池、屋宇等要素按軸線左右均衡設置。這種布局在歐洲園林中用得很多。而中國園林常採用後兩種形式。根據地形、環境現狀,自由地和有組織地將各種要素結合在一起,既莊嚴又活潑,互相緊密而巧妙地聯成一體,取得靈活變化的效果。

 

四、日本造園的歷史

日本庭園,在西元七世紀以前,就輸入中國文化,造園藝術承襲秦漢典例。用池中建島仿海上神仙。西元五五二年,通過朝鮮輸入佛教。六百年後,又從南宋接受禪宗風氣,為後來室町時代的茶道、茶廳打下了精神基礎,從而日本庭園逐漸達到全盛時期。我國明末計成所著的《園治》一書流入日本後,被稱為《奪天工》,評價甚高。明朝朱舜水比計成晚一輩,也擅長造園林,親自帶去計成所闡明的當時江南園林風格,後死於日本。今東京後樂園,仍存有珠遺規月橋、西湖園門等,被稱為江戶名園。最有意思的是日本庭園建築物和配景標題以及園名,全用古典漢語,足見中國園林之影響。

日本園林早在平安朝(西元一一九二年)文化萌芽時代,開始仿中國唐代建造宮殿,並依周代靈囿興建禁苑,即所謂神泉苑,歷代賞花、觀魚、放鷹、閱射均在於此。苑中宮殿樓閣尤為宏麗,苑內有池,池畔樹木蔭幽,景色富麗,後毀於兵亂。到了室町時代(西元一三三六年),名苑頗多,如百花御所及金閣寺等一時稱盛。在金閣寺中的鏡湖,池中有三島,怪石嶙峋,珍奇可愛,池南蒼松紅葉,遍植櫻花,為洛北之名園。桃山時代(西元一六O三),一破抄襲中國之舊風,興茶道、茶庭,寫山居閑趣。當時庭園有禁苑小御所,園中均有林泉,占地不大,前鑿池,池中有島,後築山,山間植樹,色蒼翠而增色,蒔花池畔,春遊更爽,浮舟水上,秋月益明。

 

五、日本造園風格與特色

1、願向自然獻出被動的愛

        順應自然就是被動的愛,這樣往往使作品產生消極、陰性、不開朗的傾向。

2、反映出來的自然是相當主觀的自然

不論從什麼角度上來說,總是強烈的指向負的方向,認為越細小的事物就越精確,對無生物的美作高度的評價,喜歡抹煞有生命的東西,諸如露天的地面、枯山水庭園、草坪庭園等。

3、愛好古老事物的傾向

善於借助自然的增長溶化於自然和周圍環境之中,但另一方面,藉助於時間性、歷史性的力量走向表現主義的方向,導致減弱了對造型性的追求。

4、日本生活方式的影響

擅長從低的視點對小的部分進行靜止的觀賞手法,而缺乏廣大的、具有生命力的表達。擅長內部空間秩序的表現,但對組成外部空間秩序的表現則很生疏。

日本庭園一般有三種形式:即平庭、築山庭和茶庭。平庭一般在平坦的園地上表現出一個山谷地帶或原野的風景,用各種岩石、植物、石燈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組成各種自然景色。築山庭要求有較大的規模,以表現開闊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達到幽深豐富的景致。茶庭是十五世紀出現的一種小庭。茶庭面積很小,可設在築山亭和平庭之中,四周竹籬圍起,有庭門通入其中最主要的是茶議室,庭中植以常綠樹,忌用花木。步石是茶庭的特色,其布局變化無窮。茶庭有如我國園中之園,但空間的變化沒有我國園林那樣層次豐富。

 

六、結論

中國園林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摹仿自然追求山林野趣。園中建築、山水、花木等結合地勢,靈活布置,而園中各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了主景,它能使全園各景秩序井然,生動活潑,而不雜亂無章。中國園林,是一種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種藝術境界的綜合體。在一塊不大的區域內,運用各種對比、襯托、尺度、層次、對景、借景等手法,使園景能達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富有變化的風景。

日本庭園風格雖然受中國造園藝術的影響,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日本民族獨有的自然式風格的山水園。日本傳統庭園的特點是池中設島,並用橋與陸地相連,園中布置溪水,水邊置石,築有土山。山上植樹為林,並常設瀑布加以點綴。橋低矮小巧,形式頗多。園中用小品或燈具作裝飾,將大自然的風景縮影在一塊不大的土地上,象徵著天然風景的情趣。

經由上述可以得知,中國園林與日本庭園兩者對於其造園藝術的堅持,皆是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其共通點主要皆是順應自然。兩者大相逕庭於歐洲西方國家的重塑自然,違反自然。日本庭園雖不同於中國園林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卻也可從一花裡面窺探一世界。

 

七、參考資料

1、造園藝匠論,小形研三、高原榮重,田園城市,1995

2、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明文書局,1991

3、中國建築史,梁思成,明文書局,1981

4、中國建築形制與裝飾,程萬里,南天書局,1991

5、中國園林史,孟亞男,文津出版社,1993

6、物象與心境─中國園林,漢寶德,幼獅文化,1990

7、華夏藝匠,李允鉌,明文書局,1990

8、認識中國園林,許石丹,丹青圖書公司,1987

 

        回建築寫作首頁      回吳基正網站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