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國科會設計研究:設計美學比較,台灣彰化地區彩繪調查
![]() |
![]() |
![]() |
![]() |
![]() |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傳統彩繪田野調查研究)主要目的有三:其一,設計美學或傳統美學的建立。其二,傳統彩繪的採樣。其三,傳統彩繪的美學分析。而在一年期的研究後研究目的已經達成,本研究報告有七個部分: 一, 研究緣起與重要性。 二, 傳統彩繪施作程序與特色。 三, 設計美學的建立。 四, 傳統彩繪分析方法 五, 採擷案例的分析 六, 結論 七, 附錄彰化地區五百餘幅彩繪。 關鍵詞:傳統彩繪、設計美學、田野調查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 at finding Chinese art principle or design aesthetics. The report has seven part as follow: Part on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Part two: what is Chinese painting craft. Part three: design aesthetics. Part four: the method of analysis. Part five: the analysis of painting project. Part six: research conclusion. Part seven:: the result of field work. Keywords: Chinese painting craft, Design aesthetics, field work of painting 二、緣由與目的 自從1980年代起,傳統建築、古蹟維修、傳統工藝獲得重視並蔚為風氣以來,台灣傳統彩繪研究一直以來都是這股風氣下的重要研究項目。累積至目前台灣傳統彩繪研究的方向與成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甲、 古蹟維修為主的彩繪研究 乙、 文史工作室為主的彩繪研究 丙、以書畫發展與史料為主的彩繪研究 丁、以傳統工藝傳習為主的彩繪研究 戊、以學位論文為主的彩繪研究 這些台灣傳統彩繪調查與研究的前四項研究,泰半珍視田野調查的一手資料蒐集與記錄。第五項研究由於受前四項研究方向與方法的影響,也偏重傳統彩繪田野調查的一手資料蒐集與紀錄,偶有傳統彩繪創作原則原理的探討,但多不深入。第一項、第四項與第五項的研究,基於研究目的,除了傳統彩繪田野調查的一手資料蒐集與紀錄外,也會針對彩繪工匠的『技術』進行記錄式描述,或淵源流派的研究,乃至『彩繪風格』流派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也多僅止於形式特點的辨認,對彩繪創作的『理論』形成,乃有一段距離。 簡單的說,本研究認為雖然目前的傳統彩繪研究十分發達,甚至可以說是相關學術研究的主流,唯美中不足者,研究之結果,對傳統彩繪的進一步發展,對傳統彩繪創作原理原則的澄清,乃至『傳統彩繪在我國繪畫史中的地位』、『傳統彩繪所呈現的我國審美觀』、『傳統彩繪對當代設計可能的影響』等這些議題,幾乎無法能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回應。是以本研究小組提出『台灣傳統彩繪田野調查,以彰化地區為例』。 三、研究的主要結果 研究主要成果有三如下: 三之一:中國傳統美學的釐清與中國傳統形而下美學的建立。這主要包括了:『合圖原理』、『合字原理』、『合意原理』、『佈局原則』、『視景原則』、『意味原則』等六大項,在這些主要原理原則之下,還整理出更具操作性的十九項小原則。 三之二:建立彩繪作品的分析方法,這主要包括了:『傳統美學原理分析法』、『圖像學分析法』、『文化符碼分析法』。並以這三種方法,分別分析了我國傳統彩繪作品與西洋傳統彩繪作品三十餘件。 三之三:對彰化地區的傳統彩繪,進行了接近普查式的田野調查。採擷近上千幅傳統彩繪作品。其中首次發現的精彩傳統彩繪作品,也不下近百幅。 四、研究結論與自評 四之一,結論 本研究透過彩繪實錄的田野調查與設計與彩繪美學原理的分析,而獲致以下的研究結論: (一)地區彩繪發展情形 本研究透過接近普查的方式建立彰化地區現存彩繪的田野調查圖像實錄,主要的貢獻當然是這第一手『傳統設計資料』的數位圖像保存。除此之外,本研究也試圖透過這樣的研究,來瞭解『地區彩繪的發展』。 在研究區(彰化地區)彩繪的發展承傳上,一般的既有的研究都指出彰化地區彩繪對中國傳統彩繪工藝的承傳性,諸如:早期彰化地區彩繪出自唐山師傅或原鄉的彩繪匠師,在清末、日據初期,逐漸彰化地區彩繪匠師已養成,甚至有明確的派別出現,彰化地區的鹿港由於清朝中期的繁榮,地區自有匠師成形得更早,也成為臺灣中部主要的彩繪匠師養成地。但在本研究裡,發現兩點,其一,現有田野實錄的彩繪裡,越接近現在的落款越少,而越早的雖有落款,但落款往往採取別號,以致到底是哪一位彩繪匠師所繪製的辨認上,增加了不少困難。其二,朝末年起,劉銘傳的交通建設下(如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打通)臺灣本身的交通已逐漸發達,彩繪匠師所接的業務也逐漸超出地區範圍,乃至『地區』的特色,逐漸轉由『業主』的要求而呈現,反過來說,彩繪匠師的地區特色逐漸降低,而由匠師派別特色與業主要求所替代。 在研究區(彰化地區)彩繪的未來發展上,一般的既有研究都期望如何增加既有的彩繪的保存維修。但在本研究裡,透過眾多傳統彩繪的實錄,認為彩繪的未來發展頗有以下的隱憂。其一,目前由於營造發包制度的『最低標』限制,往往有劣幣逐良幣的現象。講得白話一點,目前的傳統彩繪創作,往往以『商品承包』的方式來處理,以致繪畫的藝術價值往往不在『商品承包』的價格考量之內,所以,許多連基本繪畫技巧都沒有的『承包人』,已極其低廉的價格,大量承包目前的彩繪工作,這使現在的新廟宇的傳統彩繪,或舊廟宇的彩繪翻新作品,百分之八十,可稱得上是繪畫上的劣作。其二,傳統彩繪或任何傳統工匠的未來發展,應該兼顧既有的『藝術價值』、『技術提升』與『既有市場保持』、『新市場發』,而非只指望『增加既有的彩繪的保存維修』。整體來看,以本次的研究而言,還不容易看出傳統彩繪的『地區特色』,但卻可觸及全臺灣『傳統彩繪』的一般問題的嚴重性。 (二)彩繪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除了對彰化地區傳統彩繪進行實錄以外,更希望對設計、繪畫以及『傳統彩繪』的分析方法,能有更進一步的貢獻。在既有相關設計、繪畫及『傳統彩繪』的研究裡,通常只有『實物採錄』與『施工紀錄』,而少有『理論依據的分析』,就算有『分析』,大致上也都只是一西方繪畫的原理來分析,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析是不夠的。所以,本研究特別針對這一狀況,分別整理出三種可行ㄉ彩繪圖像的分析方法,分別是彩繪的圖像學分析、彩繪的設計文化符碼分析以及彩繪的中國傳統形式美原則分析。 這三種分析方法,透過本研究針對彰化地區實錄『傳統彩繪』當作案例來分析以外,本研究還擷取西方著名的壁畫五個案例來分析。結果發現,這三個彩繪的分析方法,往往能夠更進一步的從『繪畫』的技術面,滲入瞭解繪畫的『意涵面』與『美感面』。這是本研究極大的收穫,一方面印證了『彩繪研究』可有其更深入的工具(方法),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對『彰化地區傳統彩繪』的價值有更深一層的瞭解。當然,在舉研究方法,分析方法上,我們以『中國傳統形式美原則』來分析『西方著名的壁畫』,原是一種『對比』的提示,其分析的成果當然是比較少的。 (三)我國傳統設計美學形式法則的建立 在本研究裡還有一項重要的貢獻,那就是『我國傳統設計美學形式法則』的建立長久以來,我們還在強調西方的物質文明,東方的精神文明,以致我國的傳統美學的探討往往只落入『形而上美學』的滿足,而極度缺乏『形而下美學』的章法,殊不知,設計創作即為『形』的創作,彩繪美感的生成,除了技術面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形式法則』的分析、體會與熟練。本研究就透過既有的傳統美學著作,以及中國藝術史料、中國建築史料、中國繪畫理論等等的體會與整理,而提出『我國傳統設計美學的形式法則』約十二大項二十餘小項(詳正文)。這不止成為本研究裡的彩繪分析的三個方法之一,也對設計創作的分析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的可能性。我們認為,這是本研究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四之二,研究自評 本研究是一年期的研究計畫,在短短的一年期間。本研究不但採擷了數量驚人的傳統彩繪精品,對原先計畫所預期的三個目標:其一,設計美學或傳統美學的建立。其二,傳統彩繪的採樣。其三,傳統彩繪的美學分析。也都符合目的與時間達成。這是本研究覺得最符合國家科學發展的成就之一。換句話說,以區區三十餘萬元支助這樣一個研究案,是完全符合學術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只是相對於研究成果的豐碩,與研究成果的是否被重視來說,這樣的研究是頗為辛苦了研究人員,特別是田野調查的研究助理。 另一方面這樣的研究(傳統彩繪田野調查與傳統美學原理的建構、整理與推敲)在學術的建樹上,應有其一定的影響力;在實際的應用上,則更符合現階段設計學術與業界發展所需。我們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強調『文化創意產業』嗎?我們不是一天到晚在喊『提昇我國的設計產業能力!提昇我國產品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嗎? 我認為本研究報告的出爐,對上述的這些題法,都有正面的呼應、理解與運用,只可惜這樣的研究成果,限於研究經費與報告繳交的格式(限於四頁),縱有再好的研究成果,對產業發展有再大的直接幫助,大概也都只能以電子檔的形式靜靜的躺在國科會資料庫的一個小角落裡。 五、參考文獻 [1] 楊裕富、林尚義、邱上嘉編著,雲林科技大學設計中心出版,<<南投縣竹山正社寮地區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民國八十八年。 [2] 徐明福、陳水財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集>>民國八十五年 [3] 李奕興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灣傳統彩繪>>民國八十四年 [4] 楊裕富,國科會研究報告<<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一:設計的美學基礎>>,民國八十四年 [5] 楊裕富,亞太圖書出版,<<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民國八十七年 [6] 葉朗,文津出版,<<中國美學史>>,民國八十五年 [7] 李乾朗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台灣傳統彩繪調查研究:陳玉峰>>,民國八十二年 [8] 高木森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中國繪畫思想史>>,民國八十一年 [9] 高木森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亞洲藝術>>,民國八十九年 [10] 楊裕富著,田園城市出版,<<設計藝術史學理論>>,民國八十六年 [11] 蘇立文著,南方出版?<<中國藝術史>>,民國八十?年 [12] 計成著,陳植註釋,明文書局出版,<<園冶>>,民國七十?年 |
|
部落格推薦→ | 林揖世彩色美學 | 林揖世建築旅遊 | 林萬福建築攝影 | 林萬福在類倆 | 林萬福建築文化 | 馬知黃與林揖世 | 建築設計文化 |
馬知黃建築網誌 | ismene網誌 | 馬知黃Xuite網誌 | 創衍設計網誌 | 蕃薯藤網誌集 | HINET網誌集 | 交大無名網誌集 |
hic。。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