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工業設計研究所

專題研討學期報告二    工業設計領域碩士論文評析
   產品造型的裝飾性研究─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

研究生︰李俊宏                指導教授︰楊裕富
日期︰中華民國83年12月21日

──────────────────────────────

一、內容摘要︰
    本論文中主要是希望能透過對裝飾的認識及了解,來釐清"裝飾"
這個在藝術與設計間的曖昧關係。並透過歷史的回朔,理出裝飾在整
個歷史中的演變,以及其在形式上的差異,最後並調查目前所處的這
個環境中,設計專業人員對裝飾的態度、看法、經驗,更深入了解裝
飾的意義。
    而經由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找出,在裝飾的構成主題上,具象
的裝飾主題,多出現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時期或風格,且可區分為人物
的型態與自然的型態;其中自然界的型態多數為仿傲動物、植物的型
態,或者產生動物、植物型態的混用;而人物的型態多半為神話或宗
教性的人物,在構成主題上顯然朝向抽象化的發展前進。這點,在普
普藝術產生之前多半是自然型態的抽象化,及純粹幾何的主題。而在
裝飾的構成方式上,在工業革命之後,多數的裝飾皆屬於建築性的建
構方式,較少敘述性或描寫性的方式,而愈接近目前所處的年代,採
用非對稱的形式就愈多,強調動態的均衡性,因此也特別重視構成元
素間的位置安排。而色彩間的組合方式或配色方法一直是裝飾構成的
方法之一,特別在機械美學時代,在非預設性的目的情況下,色彩的
風格往往成為裝飾性風格的主因。
    第二點,目前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員對裝飾形式所產生的聯想是產
品面的圖樣,包括印刷或貼紙方式,此時的裝飾形式較歷史上的各個
時期較為特殊的一點是可與結構上、或機能上、製造上的考慮結合在
一起,而賦予裝飾的形式除了美學心理的需求之外,也有較合理的定
位,特別是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產品。而對稱或非對稱的裝飾形式則
同時具有,但注重裝飾在產品上整體均衡的表現。依據調查結果,我
們看出,所有受訪的相關設計人員,在裝飾的態度上有傾向於正面的
評價,其中又以家具及燈飾的評價最高,也就是這兩類的設計比其他
兩類更贊同裝飾的目的。
    結論中他提到,今日產品的裝是有其構成的要素與方法,這點他
也提出了整理的資料佐證,應可以在產品設計上其他考量因素合理的
結合並具有目的性的存在,產品的裝飾不只是附屬的,而是可提昇的
一個角色。

二、文中主要論點︰
   1.對裝飾所下的定義及看法─
      透過對歷史資料的收集以及彙整,加上個人的觀點,提出各時
      期的裝飾定義。
   2.提出產品裝飾文法的演變及其目的─
      由古代美術到現代美術或近代設計史裡的名設計者論點,理出
      裝飾在各時期的手法及目的。
   3.設計專業人員的裝飾意識─
      從問卷的及訪查中總和分析而得。
   4.產品的裝飾文法─
      藉由以上的結果交集產生產品的裝飾法則。
   5.裝飾對產品造形設計的影響─
      在美學上、在功能上、或心理、文化上的影響,間或肯定裝飾
      法則在產品造型上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步驟與特點
    對於此論文內的研究方法,可以說是與傳統論文的寫作方式並無
異樣,基本上論文論點的提出,約可分為兩點︰一是透過對基本資料
的收集,史料的收集,或現況的調查整理來歸結出一論點或理出一脈
絡,作為往後研究者的依歸,或提出一新的方向、方法,藉由資料的
判讀推論,此乃屬於鄉野調查或基礎資料的建立工作;另一是,藉由
本身所學的認識,或新的啟發,而提出一看法藉由實驗設計或調查結
果的統計分析來驗證,而成一理論或遵循的依歸。前者大抵屬文學、
社會學方面,後者多半為科學方面。而本文的方法,大抵是綜合兩者
而較偏向於前者,屬於設計的基本資料之建立。其研究的方法流程如
下︰
    1.研究動機的提出─動機的提出乃是一研究的開端,沒有動機何
      來的後續研究。文中即是因為「裝飾」在設計與藝術間的曖昧
      關係( 姑且如此稱之) ,而引發一想法,要把設計活動與藝術
      活動間做一釐清。
    2.研究目的的確立─透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比較各時期對裝飾
   的定義與形式,以及了解裝飾在歷史洪流中所佔有的地位及其
   演變;並透過對設計師的調查,試圖尋找在產品設計活動背後
   裝飾的看法及演變;最後並試圖提出裝飾在現代設計的應用規
   則。
    3.研究範圍的訂定─一項研究的範圍大小,通常與其可信度有著
   顯著的關係,文中限於個人的時間有限,因此將其範圍分成設
   計史的收尋整理面,以及對家電、家具、燈飾、設計公司方面
   的問卷調查資料。由以上兩方面來做整合提出主要論述。
    4.裝飾設計史的概述─這方面本文是針對設計史及藝術史的分開
   搜尋,儘量找出與裝飾有關的語彙、說法及論點等,在看法上
   由於設計方面對裝飾的看法及言論不多,所以也間接涉及建築
   、繪畫等與設計、藝術有關的領域,期望能將所有的資料一併
   的統合彙整,然後再提出各階段或各時期對裝飾的看法,或是
   其演變的流程。
    5.裝飾意識的實況調查─整個調查主要是以自己所設計的問卷,
   和實地( 對家電業、燈具設計業、家具設計業 )的調查,集合
   而成的。主要是提出裝飾語彙,及肯定裝飾的存在等。
    6.歸納結論─提出裝飾形式的演變、看法的演變、產品裝飾的造
   型文法,及其影響。

本篇論文特點︰
    1.架構清晰。
    2.裝飾歷史資料收集相當多。
    3.歷史風格演變敘述詳細。
    4.訪問或調查的深度夠。
    5.結論以圖表化的整理清楚易懂。

四、在工業設計上的定位及關係
    裝飾乃屬與造型上的一因子,工業設計的領域中,造型、機能實
為兩大支柱,且無論工業設計人員在處理產品設計工作時,是否願意
被稱為"造型者",最終我們都將提出一產品的實體模型,這是事實,
如George Nelson 對工業設計的論點,他認為工業設計師是在" 賦予
產品基本造型 ",所以我們了解工業設計和造型間的不可分的關係,
而造型又因象徵性、文化歷史性的漸受關注,使得裝飾在造型上的應
用更趨實體化,也因此我們了解到工業設計和裝飾性有著難分解的隱
性關連。

五、寫作策略
    本文的寫作策略,如前所述的和傳統論文並無異樣,一樣是想透
過對現有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加上個人實地訪查現況的結果,在結
論處提出一看法,或者說是一規則,讓而後的設計者對於設計上考量
因子的應用,多了一些有根據的造型元素。所以說本文的策略十分的
單純,可以說是垂直性思考的論文架構。
    在結論方面,作者分別將之分為七點來論述。
    5-1 裝飾定義與看法的演變。
    5-2 裝飾形式的演變。這兩小節分別闡述先前一、二章的歷
        史資料整理。
    5-3 目前設計相關專業人員對裝飾的態度及其影響。則道出
        設計人員對其所提的裝飾有著正面的認同,且燈具和家
        具類的認同度最高。
    5-4 產品裝飾的造型文法。在此他則提出一表格說明。
    5-5 所謂的產品裝飾。
    5-6 裝飾對產品造形設計的影響。這兩小節主要是在強調裝
        飾在產品造型上的必要性,裝飾在產品設計上不應只是
        一附屬的地位,他也可以是一全新而積極的角色。
    5-7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他提出了四點的建議,希望能再深
        入歷史的洪流中,選擇和設計有密切關係的時期或風格
        ,探討其影響。再則是朝調查對象的加大加多努力。或
        者選出其他介質或將時代背景拉回中國等方向。
    總和而言,其在先前的努力遠大於後來的分析、結論。致使我們
有種意猶未盡或者說不能滿足的情緒。

六、論文之分析探討

 A.和自己研究方向的幫助與關係
    在選定文章之時,決定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它的架構完整,另一
方面是因為也想瞭解裝飾在造型上的關係及其演變,在看完之後,發
覺,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重質不重量,太多不必要的內容反而是讀者
的一種負擔,且在分析及問卷的設計上應該多動動腦筋外,更要多問
問別人,以求問卷設計的正確性。

 B.本文優點
?表格的使用使得說明清晰化。文中如第一、第二、第五章及第三章
  前頭的圖表,非常容易使讀者進入狀況,省略了許多不必要的文字
  說明,同時也增加了說服力。
?調查研究的先前目的、預設目標等十分詳實。文中所分的三類調查
  ,訪問調查、實地調查、態度調查,分別將其原由、目的、內容敘
  述的很清楚,方便我們查閱。
?史料的收集很用心,並且確實的將歷史演進過程中裝飾性的研究,
  分時期的將它們整理出來,也許並不一定有用,但卻實在史料的整
  理上下了許多功夫,同使也建立了另一方面的資料。
?實地調查後所作的結論─產品裝飾之造型文法(表5-1 )確能提供設
  計者一參考,增加了設計上的造形語彙。

 C.侷限與缺點
?前面的說明詳細扎實,而後面的分析,特別是結論方面並不如先前
  的完備,令人覺得有虎頭蛇尾之嫌,如果能在結論上多提出一點自
  己的看法,或分析,應可補足此一缺憾的。
?未能將資料整合提昇。前置作業的資料收集,與後置作業的調查結
  果並沒有結合在一起,或者說並沒有相當的關連性。嚴格說起來,
  在經過了對歷史上各時期的裝飾風格的了解之後,是否他也可以對
  未來造形上裝飾性的應用,提出一點預測,至少也有一點個人的看
  法,但在文中似乎並未被提到,有提到的只是經過態度調查後所呈
  現的裝飾之應用手法(造形文法 5-4節),以及調查後目前演變的銜
  接(5-2小節) 。
?太誇大裝飾性的問題,幾乎所有的設計要點,包括材質、色彩、結
  構、造形..等都成了裝飾的探討,反過來說我們不能否認裝飾是
  可以以這些點來呈現,他可以以特殊的材質、或極其特別的色彩等
  來突出設計,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把裝飾分成「純裝飾」、「機
  能性裝飾」、「象徵意義之裝飾」三點來分類探討是否更能清楚的
  了解裝飾的目的及應用,也許傳統的裝飾演變到現代的裝飾這過程
  只是手法上從「純裝飾」到「機能性裝飾」的不同罷了。
?雖然圖表的說明很好,但太多圖表,特別是無用無意義的圖表( 如
  表2-45,表2-56,表2-58,圖4-19,圖4-20,圖4-21,圖4-23) 反
  而有濫竽充數之嫌。
?態度調查方面問卷設計中並未考慮受訪者對"裝飾性"的認知差距,
  如此將造成每份問卷的立足點不同而導致分析的結果不正確。另外
  ,評估的尺標也不恰當。尺標評估的設立,通常有三個步驟,一是
  界定向度,也就是從「很滿意」到「不滿意」或「非常同意」到「
  非常不同意」等的向度;二是區分間隔,一般而言通常以奇數個間
  隔為宜,中間的一個為中性類,其餘兩邊為不同程度的正反兩類。
  如果配以數值的話,那麼中性類應為 0,而正反兩類則分別配以正
  、負數;三是附註形容詞,尺標兩端的正確意思,甚至各間隔的正
  確意思要用明確的形容詞清楚的界定,這樣才能避免評估時,不同
  的評估者使用不同的參考基準。而本文的評估正好犯了以上二、三
  點的嚴重錯誤,而此錯誤則導致本文中的評估發生顯而易見的分析
  錯誤,舉如態度量表的評分方式根本毫無意義,其因評分方式的錯
  誤,使分析的立足點不穩固,枉費先前費時的調查,遺憾。
?在受測樣本極少的情況下,未能應用統計的分析,而推論出結果,
  不只是內行人,就是外行人都覺得是可笑的。試問其態度量表的分
  析圖中(圖4-10到 圖4-16) 4.48和4.92的分數就可以判斷後者的
  喜愛程度較好嗎?不只是有點離譜,實在是很離譜。
?再者態度量表中,問卷的設計有極大的錯誤。除了先前提過的給分
  方式錯誤外(應從-3,-2,-1,0,1,2,3 而非1,2,3,4,5,6
  ,7),還有其問題中如第二和第四題,牽涉到邏輯思考,「裝飾不
  好的產品我一定不會買」「就算產品具有良好的裝飾,我也不一定
  會買」,在短  短的作答時間內,容易導致受訪者,作答時的誤判
  ,產生偏差。又  這兩題的意思和第一及第三題「我會購買有良好
  裝飾設計的產品」;「就算產品的裝飾設計的不好我也會購買」是
 否有異曲同工之處?就導致分析的錯誤。
?再者,從內文中,我們發現他的統計結果是以分數較高的愈傾向於
  同意裝飾的存在,那麼我們舉如19題「裝飾會破壞產品造形的完整
  性」如果你選非常同意( 7分),照他的分析是同意裝飾了 (因為分
  數高) 可是卻不然吧,結果應是趨向於反面的才是。之如此類意義
  相反的錯誤,還有1,4,5,8,10,16,19等,另外還有問題模糊
 不清、或沒有意義的問題,如13,23,24等。因此,如果依此重新
 計算評分的話,一定會出現十分不同的分析的( 我不敢說會和他的
 結果不同 )但是至少方法是用對了,也不至令人笑掉大牙。
?針對以上統計上的錯誤,理應提出幾點修正,供其參考。第一是選
  取對象方面,取樣時造成的偏差,有三點︰
  a.取樣方法的非隨機性。為了避免此偏差,我們應採隨機取樣的方
    式。而非本文中的自定種類。
  b.取樣範圍的偏差。這種偏差是因其所取樣的群體並無法代表全部
    全體,應可將大群體分類,再隨機抽樣。
  c.低回信的偏差。可以附回郵,或禮品、或跟催的方式增加回信率
    。
  第二是擬定問題的次序與用詞方面,應力求簡單,通俗,又短又能
  表達辭意為佳。
  第三是資料分析方面,應該要先剃除不合理及錯誤的資料,再以統
  計軟體來計算問題的各種反應機率;針對各項統計應證其顯著性;
  利用結果來解釋或決定調查目的的原因或發展方向。

 D.疑點或問題點
?在對裝飾的剖析不夠深入明白,造成而後的分析中對裝是有左傾(
  藝術性 )或右傾(機能性)的現象發生。
?2.52各式其對裝飾的形式表,有灌水之嫌。許多時期根本未提到裝
  飾的方式,只有那時期的特色,難道那時期的特色就是裝飾的形式
  ,如此一說,那每個時期的特色都是裝飾的形式了?
?裝飾性和產品語意的關係。圖像、造形、質感等都是語意影響產品
  使用的媒介,也許看起來裝飾的元件,它的本身正透露著產品的語
  意,因此產品裝飾性的研究,下一步也許可以從語意上著手也說不
  定。
?如果把裝飾從藝術或設計中抽離(依照他的研究分析),那藝術和設
  計又個別遺留下什麼?

七、結論

正如先前所述的一樣基本上論文論點的提出,約可分為兩點︰一是透
過對基本資料的收集,或現況的調查整理來歸結出一論點或理出一脈
絡,作為往後研究者的依歸,或提出一新的方向、方法,藉由資料的
判讀推論,此乃屬於鄉野調查或基礎資料的建立工作。而一是,藉由
本身所學的認識,或新的啟發,而提出一看法藉由實驗設計或調查結
果的統計分析來驗證,而成一理論或遵循的依歸。這兩者皆有一定的
格式可供參考,因此,流程上應無大問題才是,主要的關鍵乃在於實
驗設計的完備性如何?以及分析的理論基礎紮實否?如果只是一昧的
依照自己個人的想法來做,而不去大量參閱現有的資料,也許那是其
它領域的東西,也要近其所能的了解,否則寧可不用,要不用錯了,
那可真是貽笑大方。

<參考資料>:
1.裝飾線條,阮偉明,<<室內設計雜誌>>,23期,民國81年
2.評估法和排位法在問卷調查的應用,游萬來,<<工業設計雜誌>>
3.問卷調查的設計,游萬來,<<工業設計雜誌>>
4.產品造形象徵性質之探討,陳文印,<<工業設計雜誌>>
5.產品語意淺釋,官政能,<<工業設計雜誌>>
6.產品設計在造形藝術中的位置(續),王銘顯,<<工業設計雜誌>>
7.產品設計的造形特質探討,林盛宏,<<工業設計雜誌>>
8.美的分析,Willian Hogarth著,楊成寅譯,1986,臺北,丹青圖
   書公司
9.我們所需要的造形,Kurt Rowland著,柯志偉譯,1991,臺北,
   六合出版社
10.模式與形態,Kurt Rowland著,柯志偉譯,1991,臺北,六合出
    版社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