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工業設計研究所

課    程:專題研討

主    題:台灣本土設計教育的省思: 以大葉工學院教學成果展為例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 究 生:林銘松、才敏傑、陳文泰

日    期:1996/11/6
 

            台灣本土設計教育的省思

一、 前言

    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有關設計教育的進行,主要是以「傳統的藝
術學校」或「以師徒的方式」得以傳承。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世界
各地開始出現各種不同形式的設計學校,基本上其主要教育目標乃是
在於訓練設計師如何抽取藝術原理,注入工業大量製造的產品中,以
提昇產品的美學層次。而於二十世紀初期,在德國出現了較前進的設
計教育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學校即是「Bauhaus」。 Bauhaus
的教育理念乃從「理論」與「實務」各層面探討生產方式,由手工製
造轉變至機械製造。所帶來之影響與可能的發展,促成該校嘗試製作
一套正式教學課程,以訓練工業時代的設計師,對於當時的技術與工
業有一番更新的認知與見解。
    今日的高度科技帶來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人們仰賴他的程度與
日遽增;也帶動人類追求美學的基本準則。而設計這門學問已不在是
昔日師徒一脈相承的時代產物,他以美的角度為出發點漸漸融入了科
學的領域中,最後反映在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文化裡,現在的設計教
育更擔當了訓練設計師的重要使命。

二、 本土的設計教育

    何謂本土?『本土依字意拆開來看,“本”指自我與主體,“土
”指與生長結合、特定地域有關的,「本土」二字合起來有“在地”
或“在來”的意思』(楊裕富 1995)。然而,台灣基本上是一個為
多種文化融合之地方,從台灣原住民到早期的大陸移民,歷經荷蘭、
明鄭、清朝以及日本的統治,至海峽分隔四十多年的今日,于今,台
灣已經擁有自我的獨特風格,一種多樣性的文化風格。
    針對台灣本土設計現象所需而產生的設計教育,其探討的本土設
計不只是傳承傳統中國文話化的特質而已,因為今日的台灣已是融合
閔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再加上外來的殖民文化而產生屬於台灣的自
我獨特文化特質。

雖然,早期台灣設計教育思潮是源自國外,但由於本土文化意識
的抬頭,深知一味的承襲外來的設計教育是不適用的;於是乎,重視
台灣本土的設計教育就因應而出。
 

三、評析當代設計教育下的作品
 
 以重視人文藝術、實踐美學與工學之實用哲學做為教學之大葉工
學院工業設計學系,試圖將德國設計教育的教學理念倒入本土化理
念,在理論與實務的配合下,欲培養兼具研究理論與專業實務的設計
人才,使其擁有專業創作能力與獨立的設計人格,建立自我的設計風
格,並懷有立足台灣、世界設計觀的雄心。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