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討報告:台灣的陶藝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陳維鈞、王文雄、林福源
 

一、簡介
前言
    我國發展藝術陶瓷已有千年之久,遠從黑陶時期一直延續到今
日,每一時代均有優秀之產品蜚聲國際,其品質之優美者如唐三彩、
宋瓷、明瓷及清瓷皆為古今中外所稱譽者。我們常於欣賞一件陶瓷品
中,常可發現───
◎每一時代之產品均具有每一時代特有之造形及彩繪。
◎當時朝代風格的偏好。
◎經由陶瓷品進步演化之過程中,推出歷朝文化發展之連貫性,以了
解中華文化一貫系統之延續所依。(註 1)
◎台灣藝術陶瓷目前的經營狀況:
  地理因素區分-a.苗栗-生產藝術人像、動物、飾品為主。
                 b.鶯歌-生產藝術花瓶、花盆等傳統性產品。

    雖其發展方向稍異,但正代表著台灣藝術陶瓷二大主流之並行發
展。今就整個台灣藝術陶瓷目前經營狀況分析如下:
1、資本
      本行業發展淵源於30年代之家族式手工業。(註 2)
      ☉萌芽期──當時業界資本額均在3-5萬元間(30年代)
      ☉成長期──資本額200-500萬元間,因為當時經濟(6
0年代)景氣,業者紛紛投入資金擴廠或建新廠,
於是一幢幢中小型工廠陸續建起,整個藝術陶瓷
工業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姿。
      ☉轉型期──資本額在1000萬元-500萬元間,已粗(9
0年代)具中小型企業的架勢,以資本結構分析,
可以明顯看出,未來發展潛力頗大。據統計了解,
本行業每年約有二億美元之外匯收入,似乎本行
業之投資報酬率高於其他行業。
2、員工
藝術陶瓷工業是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需求大量勞力的介入。在
於--注漿成型--彩繪--手拉胚体的產製中,皆須靠熟練的工人操作,而
無法代以機械化大量產製,故欲判斷該行業產能之大小,往往可由員
工技術熟練度及人數多寡得知,而所謂慢工出細活,於本行業中似乎
很少存在。據了解,一般工廠採分工、快速、大量生產,此種生產方
法很能配合產銷上的需求,但其缺點乃失去了技術人員本身特有的藝
術氣息,因此一般員工在長久從事同一動作的結果,乃抹滅了人性本
有的藝術創意。

3、機器設備
    本行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主要有:
.窯爐──梭子窯、密閉式電窯、燧道式電窯
.注漿設備──手工注漿、高壓機械注漿
.烘乾設備
.球磨機
.攪拌機
梭子窯一般以天然氣為燃料,通常用於素胚燒成及釉燒,電窯則
用於烤花釉燒等方面。
現依業者的使用窯爐設備情形分析如下: (註 3)
※梭子窯:目前本行業擁有120餘座,皆由國人自製,其中容積4
㎡者佔半數以上,3㎡及5㎡次之,至於小型窯爐,如2㎡
及1㎡已漸被淘汰,一般而言,此項設備之使用年限,尚不
至於老舊,現業者較注重者,乃在能源方面的節省,故均有
更換新式能源之耐火材料及更改燃料系統設備之計劃,可見
業者已能深切了解,惟有節省能源乃能大幅降低成本。 (註
4)
※密閉式電窯爐:為一種老式之電窯,早期由日人引入,後由國人自
行彷造,亦曾風行一時,現業界擁有此類設備約40餘座,
其容積以2㎡者佔70%以上,其餘均為1㎡容積,惟此設
備,其產能無法和燧道式電窯相比,故已漸為後者所取代。
※燧道式電窯:此類設備為近數年來業界競相採用之較新式設備,其
最大效益乃在於可連續大量生產,除節省人工外,尚可節省
能源費用,現業界約擁有20條燧道式窯爐,其大小規格不
一,一般以電容量30-60kw,10-30m長度之規
格為主。惟業者應注意一點,使用本設備之先決條件,是要
有足夠之生產量,否則投資此一設備較不經濟。
※注漿設備 (註 5)
.手工注漿為主──產品占形較簡單。
.高壓機械注漿──產品造形較複雜。
※攪拌機
    攪拌機之採用乃在其原料土來源並不身配,而是向配料廠購入已
調配好,且經壓濾成塊狀之土料,再自行加入一定比率之水及擴散劑
(如苛性鈉,矽酸鈉等)溶解,混合成一定黏度之泥漿,供注漿使用,
至於較大型工廠則自行配料,以球磨機研磨混合各種不同成份之原料
土所形成之泥漿..據統計目前自行配料之廠商只佔20%以下,其
餘則均向外採購己配好之土料.再加以溶解使用,至於業者為何喜歡
採用己配好之土料,而不願自行配料之原因有三,概述如下:
《1》 因業界本身缺乏調配土料之技術及經驗,且因各種土料之來源
不同,品質成份亦異,故自行調配容易發生困擾。
《2》 業界本身使用量不大,自行調配,不符合經濟效益。
《3》 業界自行進口各種原料土,將增加工廠本身業務操作上之困
擾,且因需用量低,故進口價位必定相對提高,如此是否降低
成本,尚未可知。

4、產品種類品質及造形 (註 6)
※藝術飾品類陶瓷:
    此類產品大部份屬於硬瓷質陶瓷(業者俗稱Stone者),其餘尚
有白雲土產品,至於骨瓷產品則僅佔少量(大部份工廠集中於頭份、
竹南段)
※仿古花瓶、花盆:
    仿古陶瓷產品範圍極廣,並不泛指花瓶一項,其餘尚有日用瓷等
各種食器、飾器等,惟因以花瓶類所佔比例最大,故一般均以仿古花
瓶類泛稱。工廠則集中在鶯歌,三峽二地。

5、研究發展
    台灣藝術陶瓷業較不注重研究發展工作,其每花在研究上之費用
甚少,故在本身無創新發展之情況下抄襲仿製之風氣因而產生,且經
年累月的惡性循環下,在一味的仿製聲中,己使業界壟罩在一層自絕
生路的陰影下,一般人皆了解,仿製者在減少了研究開發費用之支出,
故可以在售價上儘可能壓低以爭取訂單。再加以一些不法商人從中操
縱,助此氣焰更加高張。若欲杜絕抄襲仿製的風氣,則唯一治本辦法
在加強業者本身的研究發展能力,若業界能普遍了解此點,則本業之
未來發展,將更具潛力。

6、未來發展及目前所遇問題 (註 7)
《1》同行惡性競爭之衝擊
    投資成本不高,故一般中、上家庭均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競爭,尤
其在60年代景氣正盛之時,新加入者眾,故廠家數在此一期間內膨
脹過速,而於市場需求有限之情況下,難免造成惡性競爭之局面,加
以近2、3年來經濟不景氣之影響,業者之間的競爭更是變本加厲。
    仿製風氣的影響,常使仿製者不花一文錢的研究費用即可坐享他
人辛苦開發的結果。
《2》能源危機的衝擊
    本行業乃以使用天然氣為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天然氣之售
價己徒增三倍,若依目前業界之燃料費用佔總製造成本費用之10∼
20%估計,則可知能源漲價對本行業所造成之衝擊之劇烈,加以中
油公司因基於天然氣產量有限,故擬將天然氣完全轉移給都市家庭使
用之政策果真實行的話,則業界勢必要更換燃料總類,因此業者現應
了解的一點便是,與其未來因燃料之突然轉變無法適應,則不如現在
早日計劃如何去逐次更換燃料種類來得確實。
《3》設備自動化之衝擊
    本行業仍停留在勞力密集時代,究其原因乃在於對於自動化認識
不深,但仍應了解到藝術審美價值層面的問題,是否在生產的某些環
節中能導入自動化生產的序列,而又某些攸關產品審美意圖的工作流
程,分而治之以達到量產又兼具符合藝術審美需求的可能,是未來在
設備自動化議題上省思的重點。
《4》造形設計人才缺乏 (註 8)
•宣導設計概念
• 培養設計人才
學校:普設陶瓷設計科系
社會:成立陶瓷藝術中心,並兼具推廣成效。及宣傳效果,可分由
廠商出資及配合銀行貸款籌得。
• 立法禁止抄襲仿製行為,並訂立條款,限制廠商作專利登錄的手續,
並發行普及期刊以提昇自我設計能力作期許。
• 陶瓷藝術中心,定期舉行展示活動,並且外聘國內、外專業人士,
長期從事創作開發的工作,並訓練社會上的大批非專業人才,以利推
廣。
《5》市埸結構之轉變
    早期本行業之市埸以內銷為主,主要的產品為一些粗陶製品,品
質低劣,售價不高,現因隨著人民生活水準之提高,國內市埸之需求
標準亦相對提昇,故己朝向高級品方向發展,而低級產品己逐漸為時
代所淘汰,現本行業之市埸重心亦由國內轉至國外,今日則大部分以
外銷為主,而國外需求亦日趨嚴格,一般較低級產品已乏人問津,反
而生產高級品之廠商市埸較佳,且獲利亦較豐厚,由此可見,隨著時
代之需要,市埸結構正由低級品轉變成中高級產品的趨勢,故業者應
該了解,若再不及時提昇生產技術,以生產高級產品,則現己可斷言,
其被淘汰之日期己不遠矣!

二、設計的生產過程
    此次採訪介紹的是位於南投縣草屯鎮草芬路70-1號,洪炎明先生
所經營的聯億實業社大和科學陶藝廠,主要是從事各種生活實用陶瓷
用品,其經營理念是將藝術品量產化,將量產的陶瓷品藝術化。以下
就針對其工廠的生產作介紹:
1、取得黏土
    原土的產地有很多,目前大多數是向廠商購買,有台灣本地的,
也有進口外國的,由於各的地方土質所含的礦物質成分不同,所製做
出來的陶瓷品的品質、種類與色澤均有不同,黏土的調配將視所需的
訴求而有不同的調配,以達到所要求的預期效果。
2、研磨
    原土所調配出來的黏土,需經過球磨機的研磨,將原土不規則顆
粒形狀均勻的研磨成圓形,因為圓形的砂粒其黏結性較佳,黏土的密
度較高,所製作的成品較不易變形,品質較好。
3、震動篩檢
震動篩檢主要的目的,是要將顆粒較大的泥土篩檢出來,震動篩檢的
同時加水調成泥漿,均勻的調拌成所需的泥漿,即可供灌漿製作所需
的原料,另外要以手坯、拉坯或旋坯製作的黏土則需進行以下的過程。
4、瀝水
將篩檢過後調製的泥漿注入模版中,用瀝水機將泥漿的水分壓擠出
來,使成土板,並且在瀝水的過程要控制好黏土的含水量。
5、練土
黏土的乾濕度調整好之後,將土板放入練土機中進行練土的工作。練
土主要的目的是:
※使泥土中的水分均勻,軟硬度一致。
※消除黏土中的空氣。
因為在拉坯成形時會造成坯體中心不一致,坯體厚薄不一致及扭曲現
象。黏土中若有氣泡,在入窯燒成過程中,會因為氣泡內的空氣膨脹,
所產生的壓力會導致坯體爆裂,所以練土是陶瓷器是否能製成的主要
關鍵。
6、坯體制作
坯體制作可分為四種:
《1》灌漿
     灌漿成形是應用在大量生產,或者是形狀複雜無法以拉坯
的方式製作時所用的方法。首先需製作實體模型,對造形、釉
料、燒成,做一整體評估之後,再大量製作石膏模。當泥漿灌
入石膏模之後,利用石膏將水分吸收後,再進行拔模,取出成
形品。
《2》鏇坯
     鏇坯的製作方法是放置石膏模於鏇坯機上,放入黏土,利
用鏇坯機旋轉石膏模,先以手將黏土順著石膏模大約敷平,再
將內靠模放入旋轉的石膏模內,刮出厚薄一致的坯體,待坯體
陰乾後,倒置即可將坯體取出。
《3》手拉坯
     以手工的方式製作陶瓷品,一般屬於較偏向藝術的方面的
創作,因為製作出來的陶藝品的尺寸外型及坯體的厚薄不可能
完全一致,而且所需的人工及時間也要較多,尤其是技巧的掌
握,更是需要時間及經驗的累積,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4》手捏成形
    手捏成形是製陶最基本的方法,可以不用任何的工具,便
可以製作陶藝品,大多數是以單獨少量的製作為主,內容包括
小型的煙灰缸、小花瓶等等。但是重要的是,在捏製的同時要
注意到坯體的厚度最好要盡量一致,陰乾及燒製時較不會變
形。
    以上是在此製陶廠製作陶藝品的成形方法。
7、放置乾燥
主要的方法有兩種:
《1》陰乾
    放置於室內,讓其自然風乾,坯體較不易變形,乾燥的速
度一致,燒製時較不易乾裂變形。
《2》陽乾
    放於室外曝曬於陽光之下,乾燥的速度較快,但常因風吹
導致坯體變形,乾燥的速度快但是坯體各個不為乾燥的速率不
一致,較會變形,或是燒製時會因坯體含水率的不一致,導致
燒製破裂或是變形。
8、裝飾
    初步成形完畢的坯體,需經過進一步的修飾,將表面處理較平順,
上釉時才能均勻的著釉於坯體上。另一方面也可以處理表面肌理,使
之產生不同的變化,可以運用黏貼、壓印、刮、切及雕刻的方法來處
理表面的變化。
9、上釉
    釉料大致上依稍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與低溫釉,其他還依成分不
同有更詳細的分類。在坯體真正上釉前,必須先做試片,測試所調出
的釉料是否符合需要。大多數的上釉方式多以浸入或是淋釉的方式進
行,在此製陶廠是以噴槍噴釉料於坯體上,較能控制釉料的厚度。
10、燒製
    燒製為製陶最後的一個步驟,方法與設備也有所不同,在此陶藝
廠的燒製窯是瓦斯窯,是屬於較大型的窯。

三、 設計生產工具
1、球磨機
    研磨黏土原料,將不規則形狀的黏土顆粒研磨成為圓形的黏土顆
粒,以提高黏土的密度及黏結性。
2、震動篩檢機
    利用篩網放置於篩檢機上,以震動的方式篩檢出顆粒較大的黏土
顆粒,並加入水使之成為泥漿,供灌漿及瀝水使用。
3、瀝水機
    將泥漿注入瀝水機中,利用機器將泥漿的水分壓擠出來,成為待
用的土板。
4、練土機
    將瀝水過後的土板放入練土機中,可將黏土均勻的混和在一起,
並消除黏土中的空氣與氣泡,提高黏土的密度與黏結性。
5、鏇坯機
    利用石膏模至於鏇坯機上,在將黏土放入模內,利用與石膏模配
合的模版,刮製出成品。
6、灌漿機
    將泥漿注入石膏模內,製作出成品。
7、拉坯轆轤
    製作手拉坯所用的工具機。
8、噴槍
    上釉時使用。
9、手動轉台
    修坯及修飾時使用的旋轉台。
10、瓦斯窯
        利用瓦斯加熱燒製陶瓷。

四、結論
    雖然自古以來,陶瓷就是中國人的傳統技藝,甚至英文中的中國
就是"CHINA";然而現今中的陶藝現狀卻使我們不得不為其擔憂....。
    台灣陶藝業之發展始於西元1796年之交趾窯,其間經過數個階段
發展而日漸蓬勃,在其頂盛之際每年為政府賺進數十億美元的外匯;
加上前一時期建築業景氣之強大需求量的結果,前途可說是一片看
好;但是近年來由於國內工資成本提高、人力不足....等因素,使得
其發展遭遇到瓶頸,再加上環保意識日漸高漲、經營環境的惡化、及
東南亞和大陸地區的低價競爭,使得部份業者不得不外移因此外銷陶
藝業入漸漸走入"台灣設計開發、海外生產"的模式。
    現況演變成如此,陶藝之設計教育理應更為加強與重視;但事實
並非如此,自從陶藝自出口值的排名上直直滑落後,政府對其的關心
與注意亦隨著對其利益的減少而日漸漠視,由斷絕鶯歌的天然氣管線
與補助之可見一番,政府之態度當然影響陶藝設計教育之推展;陶藝
設計原本就大都只能付屬於美工等科系之下,在當局刻意忽視之下想
要獨立成學系已屬不易,至於成立專門的設計學校的構想更是困難重
重;在此由今年停召的台灣藝術學院(原國立藝專)陶藝組一事中可看
出。
    在國內市場中,除建築及衛浴用品外以民用陶瓷為最大宗;前幾
年雖一度看好但是由於近幾年來由於市場需求量並無太大成長,且小
型生產工廠卻日漸增多,使得往日盛況不再。
因其生產的作品多為生活使用之陶瓷,有別於觀賞與純藝術品,
所以此領域亦是與設計較為相關的領域。然而經由訪談的結果顯示:
現今的設計卻仍大都停留於師傅個人美感經驗及市場需求為主,
相關專業背景的設計師仍不多見,設計教育與實務的結合亦不見其明
顯的效果,當然這點與先前所提當局不重視專業陶瓷設計相關教育亦
有其絕對的關係。
    另外,在民間陶藝社方面:由於國內一般社會大眾對藝術品的認
知與涵養的不足,及對陶藝品屬於使用器具的根深柢固的觀念,使得
純粹藝術陶藝會經營得較為辛苦,所以一般陶藝社的設計及經營方向
大都走向日常用品化(罈、壺、碗....)為多,這對藝術價值較高的藝
術陶瓷的發展亦是一大隱憂;這方面是政府及民間社會大眾要一起關
心及努力的。畢竟,除了與現代技術結合的設計外,傳統藝術的保存
及發揚,亦是經濟的發展外所應該考量的。
 
 
 
 
 
 
 
 
 
 
 
 
 
 
 
 
 
 
 
 
 
 
 
 
 
 
 
 
 
 
 
 
 
 
 
 
 
 
 
 
 
 
 
 
 
 

附註
註1  譚旦冏  1970  <漫話陶器>《故官季刊》 第四卷P.39
註2  陳慶銓  1988  <陶瓷論述選輯>《手工業叢書》第八號P.61
註3  素木洋一1975  <窯及設備使用情形>《台灣窯業》70期P.13
註4  張文宏  1986  <陶瓷論述選輯>《手工業叢書》第6號P.25
註5  吳毓棠  1985  <省產陶瓷器用土研究及其加工應用>《台灣
窯業》76期P.15
註6  孫  超  1990  <陶瓷器造形之探討>《手工業叢書》第10號
P.66
註7  成大礦治學報24期
註8  邱煥堂  1986  <拉坯造形的變化>《師範大學學報》25期
P.130

參考書籍
1. 陶青山 1991 《陶藝的傳統技法》 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2. 李亮一 1993 《陶藝技法1、2、3》 台北:雄師圖書
3. 魏銘輝 1991 <重振裝飾陶瓷外銷雄風> 《裝飾陶瓷論述選集》
P.16
4. 林明卿 1993 <苗栗陶瓷業發展與變遷> 《台灣手工業 》 第50
期 PP.11-14
5. 錢則真 1985 <國內陶藝工作訪概況>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
第7期
6. 溫淑姿 1992 <台灣陶藝四十年> 《台灣美術》 第一卷 第三期
PP.9-10
7. 張文宏 1991 <裝飾陶瓷製造業之現況與發展> 《裝飾陶瓷論述
選集》PP.36-37
8. 方  叔 1994 <為陶藝一詞正本清源> 《藝術家》 第38卷 第
一期 PP440-445
9. 施培洲 1994 <陶藝與藝陶之間-談藝術與產業的結合> 《台灣
手工業》 第51期PP.12-16
10. 邱  仁 1989 <中國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 《雄師美術》 第215
期PP.156-161
11. 陳汝熙 1991 <台灣陶瓷工業現況及其未來之展望> 《裝飾陶瓷
論述選集》PP.32-35
12. 李國輝 1978 <黏土塑造與陶藝教學> 《書評書目》 第57期
PP.87-91
 
 
 
 
 
 
 

訪談記錄

時間:八十五年十月四日
地點:南投縣草屯鎮大和科學陶藝場
受訪者:洪炎明 先生
訪談者:陳維鈞、王文雄、林福源
簡介:洪炎明 先生的大和科學陶藝場以製造花器及民生用陶藝品為
主,經營時間已長達二十多年,為國內此類產品最大製作廠商。

問:請先生簡單敘述聘陶藝品製作流程
答:首先是選土的黏性及白度的不一樣及裡面所含氧化物的不同,都
會和釉色有絕對的關係。然後再經過球磨機的調配,之後再經振動篩
過濾掉雜質,然後再依用途不同處理成泥漿或是泥條。
問:陶土來源為何
答:國內因工資太貴且已禁止開採,所已現在大部份來源皆為進口
再來依照陶藝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加工方式(如拉胚、旋胚、灌漿),
胚體成形後依時間需要選擇陰乾或陽乾(烘乾或是晒乾),接下來則視
需要上釉。
問:陰乾或陽乾因有何不同?
答:陰乾是在陰處風乾,若因時間緊迫則可選擇用太陽烘乾或是晒乾,
但是會有因受熱不均勻而導致胚體破裂之情形產生。
陰乾後則視須要素燒或是依須要選擇不同上釉方式上釉,接下來則送
入窯內燒製。
問:燒製的方法有哪幾種?
答:有電窯、瓦斯窯、材窯及重油窯,一般大量生產大都使用瓦斯窯,
因為它大約五十分鐘就可燒好一批,瓦斯窯因為較方便,所以容易為
一般工作室所採用。
問:陶藝品的銷售管道為何?
答:大部份先打樣後再送至經銷商處,並參考經銷商對樣品的意見斟
酌修改後再接受訂單。
問:請問台灣陶藝品市場的規模如何?
答:基本上在台灣陶藝品市場而言,我們已經算是最大的了,因為我
們已經從事二十幾年了。在前十年的情況簡直可以說是供不應求,往
往未出窯就已經全部被訂走了。近年來由於一些人由我們這裡出去開
業,所以市場供需才較平衡。一般而言,新開的陶藝坊規模都較小,
因為陶藝品單價無法拉太高,所以像我們這樣的規模比較沒有人敢嘗
試。
問:請問這裡生產的陶藝品的消費顧客層分佈情況如何?
答:通常都以實用性為主,像花店、插花家等的銷售比例較大;另外
也有一些收藏家也會注意我們這邊的陶藝品,遇到欣賞的陶藝品也會
加以收藏。另外,也有些藝術家會來這裡利用我們的設備創作他們的
作品。
問:請問貴公司對於與文化教育界的交流情況如何?
答:像剛剛提到的一樣,這裡經常會有藝術家來我們這裡交流,另外
也會有老師帶著學生來到這裡實習在陶瓷上立體繪畫的技巧。所以我
們這裡對於文化教育界的交流態度是很開放的。
問:請問國內陶藝的水準比起國外如何?
答:這要看種類和定位及與哪些國家比較而言,像數年前苗栗的裝飾
陶銷國外就銷得很好,盛產的時候機器不停生產,一天可生產數萬件
陶瓷品供外銷。
問:請問在這裡一件陶藝品的設計過程是如何?
答:通常是洪先生一人負責,包括最初的圖面及模型並和客戶討論後
加以修改,有時模型做出後會擺放一陣子先看看是否耐看再決定是否
要生產或再加以修改。設計的過程則要考慮市場的需求,例如現在的
流行風潮等等,有些則要考慮陶藝品的用途,例如插花跟擺設就會有
所不同,所以通常對插花方面還是要有所瞭解:另外有時候則要考慮
製作及燒窯的過程,算是一種反向思考。除此之外釉藥也是很重要的
項目。
謝謝洪先生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再見!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