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才敏傑、林銘松、陳文泰
中 華 民 國 八 十 五 年 十 月
一、前言
木雕藝術為我國固有傳統手工業之一部份,其由商朝刻木記事演
變而來,至明而至鼎盛時代;但近來由於新理念、新技術及生活結構
等時代變遷之因素,而有逐漸式微的趨勢,所以我們嘗試藉由訪問及
資料收集等方式,以了解此項行業之興衰,同時探求其原因。
二、 行業簡介
木雕藝術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祖先的刻木記事。在原始實用性
的前提之下,象形記事融入生活中,也萌發了人類以各種器具雕刻的
雛形,並造就出由平面進而延伸至立體的演進過程,雕刻內容也由生
活寫實、民俗刻劃、思想表達而邁入人文、設計、技術與藝術的層面
。
木雕藝術的範疇,在取材、刀法、工具、表面處理各種多樣化的
組合與創作中,頗能抒發人類情感與思想、記述各類史實、描寫鄉土
文化……等功能。但是,中國傳統的木雕,在匠人師徒的傳授中於打
板、取樣、父子相授、師徒相傳的過程中,技巧與構圖均慢慢的失真
,而這失真的現象是由於專事傳統工藝雕刻的匠師,較少能構自由創
稿;所以對於一個作品的創作,在中國的雕刻中,還須背負所謂的民
族責任,趨吉納祥的文化特質,重要條件的限制與母體文化的特質發
展,都使得這類的雕刻要想跳脫傳統的巢臼,而走出一條新的路途,
有著層層的限制和困難。
最主要的是匠人本身的創稿能力和在工藝技巧的限制,要想突破
個個條件,才能跳脫本身的現況,走回文人氣息,這是中國傳統木雕
,在創作上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另外由於時代的變遷,生活的結構也不同於傳統社會,所以在木
雕業界常形成後繼無人、技術失傳、技術教育、缺乏經濟性等問題的
考量下,已逐漸沒落,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保存原有之價質而同
時可以立足於今,是值得我們思索之問題。
三、木雕的歷史沿革
中國的木雕,是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
它是數千年來,藝匠世代相傳寶貴經驗所累積下來的藝術果實。
根據歷史,自商朝以來,木雕應用於建築物上已有記載;商朝王
室的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等,已有木工的名
稱,而古代的木工向來也兼雕刻的,可證明在當時的中國,以產生了
手工雕刻的工藝品。而就其木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A.早期
乃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至東漢(公元221年)的滅亡。由
於木材的持久性,遠不如石頭或泥塑,比較容易腐朽,所以所存無幾
,難以研判當年木雕的技術。直到威武漢墓中的木俑出土之後,我們
才能得知當時的木雕藝術風格,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發展出圓雕的
技巧。而從威武漢墓中的木俑形象,發現其造型較為粗獷、古樸,圖
形亦較為簡單,人物的衣紋多以凹紋為主,缺乏立體感。
B.中期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517年)至元朝(公元1267年)的漫長七百五十年時間。由於魏晉時期佛教的傳入,使得各地大興土木建蓋寺院,所以便可從寺院的木樑、斗、拱、門窗、香案、佛像等構件中,看到木雕的藝術,因此也促進圓雕、浮雕等的發展;於中期發展的木雕,依舊較為古樸,但已開始出現波浪衣紋、裝飾性強的圖案。但此時期的佛教雕刻藝術主要是著重於石窟寺的興建,以及石雕的佛像,因而在木雕方面的發展並沒有突破性的表現。
C.後期
是從明代(公元1368年)至清代(公元1900年),直至中華民國的辛亥革命。這可說是中國古代木雕的黃金時期。以佛教聖地的石窟寺的石雕與彩塑的創造,已全面停止;所以各大寺院皆以木雕為主,造成此時期的木雕藝術越來越精緻細膩,人物的衣紋也以波浪為主,線條流暢,而且出現了單層次透雕的技法,這已形成後來多層次透雕的一個良好的出發點。同時,這個時期的木雕,對藝術欣賞性的木雕到處可見,而實用的雕刻如茶几、櫃箱也全面得到發展,這是中國木雕史上,歷來最鼎盛的時期。
D.台灣木雕的源流
台灣地區,除原住民排灣、魯凱、卑南族發展出自有的木雕藝術
外,其餘木雕刻技藝均來自中國大陸,而以閩、粵為主流。主要用途
為雕刻神像,另一為寺廟及富有人家住宅的建築裝飾,尤其在寺廟方
面,木雕裝飾更為普遍。這些雕作起初多係自大陸聘請所謂「唐山師
傅」來營造或指導,以後逐漸於本土生根,經百數十年之發展,已經
燦然可觀,及至近時,受到現代藝術思潮影響而有所改變與創進。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四、木雕材料的運用
1.木材的種類
在人類進化始中,樹木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樹
木具有質地、硬度、色澤及紋理等特性的發揮;自然的姿態所呈現出
獨有的風韻,亦為其它材質無法比擬的,所以木材在雕刻媒材中拌演
著極重要的角色。
中國人對木的了解與善用,已擁有久遠的歷史,人更從生活實用
層面昇華到藝術欣賞層面;由於大自然的資源豐沛,可用之材無窮盡
,但因個人愛好、習慣、技術有所殊異,因此對材料的選擇,也因人
而異。所以在雕刻時對木材性質的瞭解愈深入,使用時愈能得以應手
,現就木雕方面將台灣木雕常用的木材種類其特性分述於下:
3-1-1闊葉樹類
闊葉樹分佈於溫暖的低海拔地區,由於生長速度快,年輪不太明
顯、排列也較疏鬆,含木纖維比例較多,故材質較粗糙。
1.樟樹:俗名芳樟、木樟。
(1) 外觀:邊、心材分界不甚明顯,邊材為灰至淡紅色,心材帶黃
褐色;木理斜走,質地堅韌,木質帶油,具樟腦芬芳。
(2) 性質:木材軟硬適中,耐朽性強,不但容易雕刻,保存期也很
長,易切割加工,削切弦面具美麗花紋,易乾燥,木材
有腐蝕鐵釘之作用,樟樹多分佈於北部海拔1200公尺至
南部海拔1800公尺以下的林地中。
2.大葉腩:俗稱腩木、楠仔
(1) 外觀:邊、心材分界不甚明顯,邊材為灰褐色,心材淡紅褐色;
木理通直在徑切面偶有麟狀紋理,木肌稍粗。
(2) 性質:材質軟硬適中,耐摩擦衝擊,易乾燥,乾燥後之狀況
好,少反翹及裂開易於鉋削與雕刻,多分佈於海拔500
公尺以下的林地中。
3.烏心石
(1) 外觀:邊、心材分界明顯,由於其木材中心部份呈較暗的黃或
綠褐色,因而得名。
(2) 性質:質地堅硬強韌,不易劈裂,耐朽性強,木理均勻,富光
澤,主要分佈於中、南部海拔200至2200公尺的林地中。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3-1-2針葉樹類
針葉樹分佈於較寒冷的高海拔地區,生長速度較慢,所以年輪較
清晰,排排列也比較緊密,木材組織大都由一種假導管排列而成,紋
路較規則,質地較細緻鬆軟。
1. 台灣匾柏:俗稱松梧、厚殼檜,為台灣最好的木材之一。
(1) 外觀:邊、心材顏色不同,分界線不明顯,年輪排裂較密,
質地細緻堅實。
(2) 性質:木材富彈性,耐腐朽及耐蟻性,乾燥狀況良好,不致
反翹變形,收縮極小易切割,主要分佈於中央山脈海
拔1300至2900公尺的林地中。
2.台灣肖楠:俗稱肖楠、黃肉樹
(1) 外觀:邊、心材分界及年輪不明顯,邊材淡黃褐色,心材呈黃
褐色,木理通直均勻,木肌細緻具香氣紋理美麗,富光澤。
(2) 性質:木材堅硬,但易於雕刻,雕面光滑,磨後顯光澤,耐蟻
性甚強,乾燥稍慢,收縮稍大,對油漆之吸著性強而耐
久,主要分佈於北部、中部海拔1300至1900公尺的林地
中。
2.木雕的表面處理
木雕作品常會受污、水濕、蟲蛀、氣溫變化而使木材裂開、扭曲
及受到磨損等問題,因此在作品表面需加以處理,使其具有保護能力
。另外木材色澤與紋理的特色,如何加以保持、改善或使之更明顯,
皆為表面處理的範酬,與此將其較常使用的方法分述於下:
a.木面整理
把木面上的缺點,如起毛、蛀孔、油污、凹痕等除去,如大蛀孔
或深洞則使用木片填滿,再予以修平。
b.上色
木材的表面,色澤有時不均勻,此時可用著色劑刷塗,以染成想
要的顏色,同時可使雕刻作品更具立體感,輪廓更明顯。著色劑可分
為水性著色劑、油性著色劑、酒精性著色劑、化學藥品著色劑等幾類
;其中以水性與油性著色劑較為普遍而廉價。
1. 水性著色劑:為一種方便又價廉的著色劑,尤其適用於小型木雕作
品。著色的方法是將顏料調水,用刷子或毛筆塗於作品表面,在未
乾之前,用布拭去多餘的顏料,使木理顯現出來。
2.油性著色劑:油性著色劑的原料是油溶性染料,使用時先溶於溶劑
中,再行塗刷,工作方法與水性相同,油性著色劑不會影響木材含水
量。
c.打蠟處理
如果要表現木材本身的紋理與色澤,可使用打蠟法處理,如蜂蠟
、地板蠟……等。先將蠟置於絨質的布上,然後在木材表面磨擦,或
以步輪機代替手工打蠟,完成後具有防潮、防污的效果。
d.油漆滲入處理
將透明漆滲入木紋內,襯托出表面的美麗木紋,滲入次數愈多,
愈能顯示出木紋的美麗。方法乃以
1比 1的亞麻仁油和松節油之混合劑,待一小時後,令其吸入木
內,再用布擦出多餘之塗料;過夜乾燥後,再用軟木擦拭,使表
面光潔,即可顯示出美觀的木紋。再以同法施做,次數愈多效果
愈佳,處理完畢後再加打蠟。
e.其它
硬木之雕刻品,表面不用任何油漆,僅以一塊木材在其表面上加
力磨擦,經過相當時間後,可得甚為光量而美觀之表面,此種即為擦
光法。此外,可用火燄薰燒木材表面,然後用刷子順木紋方向刷擦,
再以透明漆或臘塗擦表面,其效果頗佳,可產生特殊的美感。
3.木雕的技法
木雕以形式來分,可分為刺雕、浮雕、透雕、圓雕、焦飾、木刷
工等,而焦飾是使用焦畫用的金屬針,在火中燒紅,立即移至畫好圖
案的木板上,觸在木面上燒繪。木刷工乃是將木板用火烤,將上層烤
成炭狀,以鋼刷刷去炭狀,將木紋強烈的顯現出來。以下簡述為用刀
來雕琢的刺雕、浮雕、透雕、圓雕等。
A.刺雕
於平面木板或其它立體木雕上,用斜刀或錐子刺成圖形,或在以
雕好的木雕之背景上刺出花紋。著手時用力須平穩,刺點的大小、方
向、間隔、深度、要力求統一整齊,而且循著一個規律達成韻律美。
B.凹雕
如印章之陰刻,刻法是在木板上將所要表現的圖形挖凹,其刻的
順序是先於板面上畫出圖形,再用斜口刀或三稜刀把輪廓刻出一道線
,再以平口或半圓刀挖凹槽,須深淺適宜,坑道不留木屑才好。
C.凸雕
如印章之陰刻,雕刻起來較凹雕費力些;乃將圖形保留而將背景
挖凹,使主題圖案凸出來,因刻痕的深淺程度不同,可分為高浮雕、
中浮雕與低浮雕,所用的刀具與凹雕略同,唯用刀的形式較多。其刻
法是用斜口刀將輪廓刻出凹線,再用半圓刀挖出背景部份,使圖象高
於背景,最後以平口刀修平。
D.凸凹混合雕
幾乎大部份浮雕的木雕都屬於這類,「圖」與「地」常反轉不清
,凹的是圖,凸的亦為圖,刻起來比凸雕較輕鬆得多,變化亦較有趣
。
E.透雕
將木板先鑽洞,再以線鋸鋸出透空的圖案,然後改用雕刻刀修潤
,透雕又分陰透雕與陽透雕兩種。陰透雕是把圖案內部份鋸掉,陽透
雕是把圖案外部鋸掉而僅留下圖案,較普通浮雕更複雜而華麗。
F.圓雕
上述的技法都只是半面的,只能從一個方向看,而圓雕則是立體
的,於木材上雕刻出整個形象來,所以又稱全雕;台灣最適合圓雕的
木材為樟木、楠木、烏心石等。圓雕的步驟為先雕出粗坏,即物像的
大概輪廓,其次刻出輪廓的凹凸面,最後再細雕出各細紋小節,即可
分出物像的各部形態。圓雕的設計與取材的配合有密切之關係。
五、設計的生產過程
以匾額雕刻為例,其可分成二大種類:一是圖案雕刻,另一是純
字體的彫刻。(其中又分陰雕和陽雕)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匠師字體的
風格和書法功力。在此特別感謝林先生熱情款待我們的採訪,並且特
意安排時間讓我們得以參觀到設計及製作的整個過程。由於圖案的雕
刻太過費時,所以林先生以手中正要執行的一件字雕案子,從頭至尾
詳盡地為我們介紹,以下就是整個設計和製作的過程:
(一) 選定木材:依客人所選定木材的種類及尺寸大小,一般來說
字匾所用以檜木為主,尺寸大致為6呎及8呎兩種。
(二) 上底稿:在這過程中劃好位置編排的格線之後,主要的字體是
毛筆,直接於木材上書寫,這是整件作品的精神所
在,必須要有相當書法造詣的人才能達到,否則將無
法表達字匾所欲傳達的精神。只見老師傅提筆一揮、
『廣惠長青』 四個渾厚有勁的大字立即在木板上顯
現,接著是以紅色蠟筆在字體上描繪所要雕刻的外框
範圍,再下來則是鉛筆書寫上除了主要字體以外的文
草稿。
(三) 粗刻:以雕刻主要的字體為主。師傅以極為熟練的功夫,雙手
提著銑刀。不一會那字體的輪廓馬上呈現出來,其速度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大概不到五分鐘吧。
(四) 細刻:則是雕刻細小的字和修大字的字邊為主,本以為那些細
小的字是最耗時之處,哪知那老師傅竟然拿起一部小型
手提銑刀,直接就在木板刻了起來,亦可說是拿著機器
直接在木板上寫毛筆字。其刻出的字絲毫不遜色於紙上
寫的毛筆字,簡直是神乎其技。讓我們三人看得是目瞪
口呆。另外則是用大小不一的研磨機修整主要大型字體
的字邊。
(五) 去毛邊:這步驟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字體雕刻後所產生的毛邊。
方式是瓦斯噴燈,用火燄在字體上來回燒烤。此時,
本不太清楚的字體因字體焦黑之後,有若天書一般的
浮顯。接著是以鋼刷來刷去其燒焦的木屑粉末部分。
(六) 上漆:在完成上述步驟之後,接著就是上漆。其大多是在晚上
處理,漆前必須將表面以氣槍清理乾淨,再來就是先上
底色2~3次,完成後待其風乾再上一次二度底漆,用以
保護面漆於研磨時不致於損傷。
(七) 去字邊:在字體上面漆時,幾乎都超過字邊,故須用研磨機及
水砂紙來去除其字體以外多餘的面漆,其方式是以研
磨機快速在字體周圍附近來回研磨,以磨去多餘的面
漆,再來是以水砂紙砂磨較細部不易處理的部分。
(八) 細部修補:這過程主要是修補字體掉漆、未漆滿之空隙等,方
式是以毛筆沾原色料的面漆,直接上色於欲修補之
部分;如果是雕刻字體的錯誤,則必須以補土加以
修補,等待其硬化之後,再重新刻過一次。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九) 上保護漆--這是匾額本體最後處理的一向步驟,在所有細部檢
查無誤之,就可噴上一層保護漆,以保護匾額的面
漆和木材材質不致於受潮變形,其另外一個功能是
可以讓匾額閃亮、透明,以突顯字體和材質。
(十)加框及結紅彩--匾額本體完成之後,接著就是加框,其邊框
的部分,現在幾乎都是使用塑膠射出的現成
品;結紅彩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搏得一個好彩
頭,到這裡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
六、設計的生產工具
( 鉛筆-用以打線稿及小型字體之字稿
( 尺規-鉛筆打水平、垂直線之工具
( 文房四寶-書寫主要的字體
( 蠟筆-用於主要字體的毛筆稿的線框
( 手提銑刀-有大小各種型式,用於雕刻大小各種字體
( 研磨機-修整主要字體的字邊
( 砂磨機-磨去所有字體邊框以外的面漆或金粉
( 蠟燭-使上述工具機於木板上操作時更平滑
( 水砂紙-修細微、機器無法使用的部份
( 氣槍-清理木屑以及灰塵
( 噴槍-用於各種面漆的上色
( 空氣壓縮機-供給噴槍足夠的壓縮空氣用
( 水幕噴漆台-用於吸附噴漆時殘餘的油漆,不造成空氣污染
( 瓦斯噴燈-去毛邊
七、問題討論
《1》 由於整體市場的緊縮,購買木彫藝術品的人士大為減少,其注
重地為其藝術性及實用性上的配合;也因為市場的緊縮,經濟
的不景氣,而使木彫業者將其目標市場定位於文字彫刻部份,
以維持並保有一定的利潤。(接受客戶訂單之後,他們會由各
層面考慮其價值,若覺價值偏低,則考慮由外包廠商接手。)
《2》 對於民藝彫刻品或廟宇之彫刻,由於新材料之應用(水泥、壓
克力、塑膠)及新理念之加入,而使其市場相對被大肆壓縮;
另文化、手藝之傳承亦對此增加更大的變數。(如二氧化碳雷
射加工:細緻性、精緻性、製造快、品質一致、高平行性,效
率高而操作費用較低)
《3》 由老師傅的描述,感到前途有日薄西山之勢。其問題不外乎來
自以下幾個難以突破的盲點:
a.傳統文化手工藝之傳承斷層
b.市場之不景氣
c. 原料來源之進口化:為求品質,許多原料之來源均為東南亞、馬來
西亞等地,而相對地提高了其成本。國內雕刻用材取得困難,原始林
不能砍伐,漂流木亦不能採用。
d. 雕刻品商品化:由於缺乏來自大社會中有計畫的扶植和鼓勵,先求
溫飽再談文化為人之常情,故彫刻品均有朝商品化之趨勢。
《5》 民間木雕品於傳統上,為御欣賞於實用,以實用為主,但為增
加美感而於其上施以各種不同的雕刻。至近年由於高物質層次
生活後,人民著重精神享受,而有純木雕藝品的產生。
《6》 木雕優點在於素材美和堅實,其能表達刻者之意願、精神;但
由於傳承斷層之產生,許多刻者常為仿製多於創作,使作品流
於俗氣,缺乏特色,和傳統木雕藝品表現的精神相去甚遠。
《7》 雕刻技巧及工具隨於科學的高度發展而有大改變,在造型的粗
雕及打磨拋光等程序,均可經由工具電動化處理,而使時間之
花費大為減少;但在細雕部份仍需大量手工之處理,以達彫刻
者所欲表達的精髓。
《8》 台灣之彫刻技術純熟優良,裝飾彫刻圓熟洗鍊、華麗多姿,而
廣為國外人士喜愛,但其市場有淪為日本廉價雕刻市場來源傾
向。
《9》對於彫刻品未來主要之推動和發展方向,可朝以下三方向發展:
a. 彫刻生活化:提高附加價值,產品多樣化,發揮實用效果和
審美效果。
b.彫刻裝飾化:讓其適存空間層面擴大。
c.彫刻禮品化:不斷開發、設計新產品,傳統現代化,產品生
活化。
《10》另外由工藝人才培養:
(1).國中、高職的職業教育,設立專業的工藝學問。
(2).設立工藝大學,改進大專工藝教育。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3) 設立專業的工藝學術研究單位,以促成對文化、傳統手
工藝之傳承和發揚。
附錄--訪談記錄
日 期:85年10月6日
受訪者:林茂財
地 址:斗六市太平路二一七號
電 話:(05)5329186
傳 真:(05)5323292
訪問者:才敏傑、林銘松、陳文泰
問:請問林先生從事雕刻這行業有多久了?
答:我做這行大概三十多年有了,嚴格說來是從民國五十年學徒一直
做到現在。在以前,做學徒是很苦的,從搬木頭、打掃、磨刀、
清理工具..等工作開始,三年四個月不但沒有薪水,還要任憑師
父打罵;哪像現在有薪水還沒人肯做,就算有人來學,稍一不高
興就不做走掉了。
問:當初為何會有想要學雕刻的念頭?
答:在我們的那年代生活是很苦的,總不能待在家裡吃白飯不工作,
所以初中一畢業就經人介紹去學雕刻,當然本身對這方面也是有
一點興趣,而且這行業在當時還算是相當不錯的行業。
問:現在雕刻使用的木材種類、來源和價格?
答:目前雕刻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以檜木為主,因為它的才質較硬、較
不易變形;至於木材的來源,大部分是東南亞方面進口的,以馬
來西亞為主,因為台灣本身的面積小、樹木生長的速度慢,木材
產量並不多,不像馬來西亞森林的面積大,因地處亞熱帶,所以
一般來說樹木生長的速度也較快、也較大棵;在價格方面,一般
取決於木材的種類、大小、形態、木紋、色澤及整體性等因素。
問:目前顧客購買雕刻品的理由和用途為何?
答:現在來買雕刻的客人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一是收藏家或喜好雕刻
品的人,買的多是偏藝術方面較有觀賞價值的雕刻作品,但這一
方面的客人並不很多,倒是在另一方面(木扁雕刻)有較穩定的
市場、客人,理由多是祝賀開張或為某事特別紀念(如大樓落成、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人員退休、祝壽......等)為主,趨向於較商業化性質,尤以雕刻文
字為主。
問:雕刻這行業目前的景氣狀況為何?
答:還好啦!前一陣子比較差,不過目前偏藝術方面的雕刻較少,匾
額的雕刻倒是較多。
問:看您工廠有許多各式的電動工具,您是大概何時開始使用這些工
具的呢?
答:大概十年前吧,有了這些工具後,事情就好做多了,不用像以前
用手工做時,做到手都腫起來。
問:那使用機器加工和人力加工的情況是如何?
答:不一定,那要視作品的複雜程度而定,而且在這商業化的社會裡,
「時間」是很重要的,所以能用機器處理加工的,我們盡量使用
機器;有時,客人要求太過於複雜的圖案,我們就乾脆外包給外
面專門的廠商去處理,因為那實在是太花費時間了,對我們來說
划不來;不過,這樣一來相對的利潤也減少了。
問:您是如何構思這些雕刻作品的?或構想及靈感是由何而來的?
答:開始時,大部分都是去學、去看別人怎麼做,然後漸漸的會有自
己想法,慢慢的就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方向及創作風格,以後一有
任何的構想,就會曉得如何去把表現出來了。
問:您是不是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大致上的製作過程。
答:以匾額雕刻來說,和客人確定內文、尺寸大小、字體、及型式(黑
底紅字、黑底金字、紅底黑字、紅底金字或其他)之後,便依尺
寸選定木材,然後以毛筆和蠟筆和鉛筆在木板上構圖及上底稿,
再來就是用工具機刻出所要的文字,經過細修完成之後,用瓦斯
噴燈燒去字的毛邊,這樣之後就可以上底漆及二度底漆了,最後
再上字的面漆或金粉,等漆乾後做最後的修整工作,再上透明漆
和加框便完成了。
問:客人來買雕刻是看現有作品或是另有圖案可供選擇,亦或是訂做
呢?
答:一般在圖案的雕刻方面都是讓客人去選擇現有的作品,除非客人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另外要求或者是訂做;若在字的雕刻方面(匾額),就是以客人
訂做的方式為主。
問:那您是如何去核定一件作品的價格的呢?
答:那很難講,從幾千塊到幾十萬都有,要看材質、大小、雕工、圖
案、木紋的特殊性和整件作品完成性等等條件,當然師傅(雕刻
工匠)的經驗和名聲多少也有點關係。
問:您本身對這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
問:以前是比較好,現在是比較商業化,所做的也大部分是商業性
質的東西,都是雕刻匾額較多;較具藝術、收藏價值雕刻反而
少了很多。目前這家店和工廠是只有我和我兒子在做而已,有
些技能我兒子也還不行,現在年青人也不想學這種技藝,所以,
可能在我退休之後會結束這家店吧!
訪談至此大略告一段落。之後,林先生待我們到店面後的工廠參觀,並為我們介紹整個實際製作上的流程。
參考書目
(一) 書籍部份:
施翠峰 1977 《台灣民間藝術》 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
劉良佑 1983 《中國工藝美術》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奇俊 1988 《中國古木彫藝術》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曾永義等著 1988 《鄉土的民族藝術》 新店:裕台公司中華印刷廠
李良仁 1992 《雕塑技法》 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翁參隆 1993 《木雕創作與實用》 永和:北星圖書公司
楊裕富 1993 《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
斗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楊裕富 1995 《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
斗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李美蓉 1994 《雕塑-材料.技法.歷史》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
徐運德 1994 《木的儀態學》 苗栗:中原週刊社
(二) 期刊部份:
盧崑宗
1986 <從木裁性質談木器塗料之開發方向>《台灣手工業》
第
22期:p30-36
陳慧媛
1986 <雷射雕刻演講紀要及迴響>《台灣手工業》 第22期:
p69-76
唐永哲
1988 <台灣原始藝術與現代工藝之探討>《台灣手工業》
第26
期:p16-18
1989 <現階段木器雕刻工藝發展趨勢>《台灣手工業》
第32 期
:p4-6
王鍊登
1988 <設計教育與產業開發>《台灣手工業》 第28期:p12-13
賴作明
1988 <傳統工藝的重要性>《台灣手工業》 第29期:p51-52
呂明燦、熊惠蘭譯-摘譯自 Glen Powuall
1990 <認識紐西蘭毛利人的雕刻>《台灣手工業》 第35期:
p36-45
翁徐德
1990 <從手工業技術研習會論國內工藝人才之培育>《台灣手
工業》 第37期:p10-15
林哲廷
1990 <七十八年手工業產品出口貿易金額統計>《台灣手工業》
手工藝設計 ---- 木雕
第37期:p16-22
林雲龍、林哲廷
1993 <訪排灣木雕刻家兼談排灣族群木雕藝術>《台灣手工業》
第46期:p30-37
林榮欽
1993 <排灣族木雕藝術的繼承人-高富村創作生活訪問記實>
《台灣手工業》 第47期:p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