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設計資源研究室研究提案

提案人:楊裕富博士
 
 
 

傳統形式美的法則探討之一:濁水溪流域廟宇裝飾史料的建立
 

在設計與造形藝術領域,形式美的要求往往視為設計與藝術作品成就
的重要評估準則之一;另一方面,美感的形成往往帶有濃烈的文化色
彩,探討傳統工藝形式美的〞原則〞,也往往是理解傳統文化、發揚
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目前國內對傳統工藝的探討,個案方面以傳統工匠技藝的記錄、傳承
、展示等研究為多;整體方面則以單項工藝的藝術價值、生產過程、
乃至於單項工藝與傳統思維、傳統美學聯繫的研究為多;加入研究的
專家則分別有:藝術家、建築學者、人類學、民俗學者、古蹟維修人
員、歷史學者...等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展現了對傳統工藝研究的
熱潮。
本研究認為,目前的研究主要偏向傳統工藝匠師技藝、派別、乃至匠
師創作行為,反而較少注意到工匠技藝作品本身、較少注意到傳統工
匠作品的地域性、較少注意到傳統工匠作品形式美的原則的提煉。所
以,本研究認為,在上述既有的基礎上,以廟宇建築裝飾藝術裡的某
些單項,如屋架造形、石獅、龍柱、龍虎堵、坐斗獅、剪黏等作品為
標的物,以〞作品記錄〞為田野調查方法的研究提案,一方面可以建
立重要的傳統工藝史料,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形式(造形)分析方法,
甚至於進而探討工匠技藝承傳的地緣因素與對風土的調適過程,或進
一步釐清、抽練出更符合本土氣息的形式美法則。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

台灣的漢人開發在鄭明時期以嘉南平原為主要地域,清初時期即有一
府、二鹿、三艋舺的北中南三大城市,顯示農業時代漢人開發台灣初
期的地域分佈,各以河運作為移民墾殖的路線。
漢人的移民墾殖,一方面從原鄉帶來精耕的技術與原鄉的文化器物;
另一方面也逐漸適應台灣風土及融合原住民的血源(如:平埔族),
乃至原住民的農耕技術、文化器物(如:平埔族、山地九族)。這樣
的墾殖過程,就文化器物、工藝表現來看,其實可以從地緣來深入理
解。
既往我們對傳統工藝的探討與研究,往往將漢人文化與原住民文化,
分立來看,偏重〞原鄉〞的正統性,忽略了文化融合的事實,也忽視
了原住民文化對台灣文化的參與。
如果我們以文化融合的角度,重新以地緣來深入理解器物文化的分佈
,那麼我們對〞傳統工藝〞的承傳與詮釋,可能會另有一番體認。
就自然地形而言,濁水溪沖積扇是台灣最大的沖積扇,鹿港正處於舊
濁水溪(東螺溪)入海口,所以,濁水溪沖積扇及濁水溪流域的舊聚
落的分佈,諸如:鹿港、大城、北斗、西螺、員林、社頭、永靖、二
水、斗六、名間、集集、水里、林內、竹山、鹿谷等地,不但是很清
楚的河運流域地緣關係,也會是漢人文化器物與原住民文化器物的融
合推移地緣關係。這樣雙重的地緣關係,本研究提案認為應該蘊藏著
豐富的器物文化融合的線索,更是工藝文化研究的絕佳田野。我們在
竹山、鹿谷的初步田野調查就有許多〞發現〞(文獻13、文獻14)。
本研究提案認為這些線索、〞發現〞值得更精確的進一步的田野調查
與研究。
簡單的說,本研究提案的目的有四:
1.建立以傳統工匠〞作品〞為主的田野調查記錄方法。
2.建立以開墾地緣(濁水溪流域)為主的〞作品圖樣記錄〞。
3.初步的漢人傳統工藝與原住民傳統工藝融合推移的分析。
4.初步的傳統工藝(廟宇建築裝飾)形式美原則的分析。

在研究背景上,本提案進行了以下初步的文獻回顧。

文獻1.大島曉雄等 1995 <<圖說民俗探訪事典>> 東京:山川出版社
文獻2.文一智 1997 <<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藝文空間計畫調查研究>> 斗六:雲林技術學院
文獻3.王明衡 1996 <<新化鎮老街區再發展基礎資料建立>>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獻4.王建柱 1982 <<鹿港手工藝>> 彰化鹿港:鹿港文物促進會
文獻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 <<台灣中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研究報告>>
文獻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 <<台灣南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評估>>
文獻7.李乾朗 1979 <<台灣建築史>> 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文獻8.李乾朗 1993 <<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文獻9.李乾朗 1996 <<臺灣建築閱覽>> 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文獻10.林芳立 1997 <<台灣廟宇構造類型變遷研究>> 斗六: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所碩論
文獻11.林會承 1987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行式與作法篇>>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文獻12.林會承 1989 <<桃園縣大溪老街、台北縣三峽老街、新竹縣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調查與研究>>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獻13.林崇熙 1997 <<雲林縣史蹟調查報告>> 斗六:雲林技術學院
文獻14.徐明福 1988 <<中國傳統大木式木構造單體建築比例之研究>> 台南:成大建築研究所
文獻15.徐明福 1991 <<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 台北:胡氏圖書公司
文獻16.楊裕富 1997 <<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輔導美化地方傳統建築空間計畫>> 斗六:雲林科技大學設計中心
文獻17.楊裕富 邱上嘉 1996 <<鹿谷廣興村社區總體營造提案>> 斗六: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文獻18.楊裕富 1997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文獻19.楊裕富 1998  <<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斗六:雲技空間系
文獻20.楊裕富 1998  <<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 台北:亞太圖書公司
 

在形式美的理論與分析部份:
  文獻1的大文,雖然只是一本以提供高中生、年輕人民俗學知識
的書籍(大島曉雄1995前言),但是這本書從食衣住的日常生活、農
村文化生活、傳統生產活動、民俗藝能表現等四大分類,以田野調查
的圖形記錄、照片記錄來鋪陳日本文化,確實也令讀者更能〞具體而
清晰〞的理解日本文化的特色。特別是在這樣的知識累積的過程裡,
似乎可以察覺美感形成的濃烈文化色彩,這裡,以及依這種角度,所
理解的形式美原則,當然就與從現代藝術發展過程中所理解的形式美
原則,會有許多差異,也更能體會及欣賞當今日本生鮮食品包裝設計
的形式美淵源。文獻1在形式美的理論與分析部份,對本研究提案的
影響在於:活鮮的提供了在現代藝術運動之外,在西方強勢文化之外
,在不同文化裡形式美分析及形式美原則歸納的成功案例。
  文獻14的徐文為國科會委託研究案,旨在探討傳統單體建築之
比例。不論比例或權衡向來都是西方建築書的重要內容,甚至比例的
探討在西方形而下美學裡具有深遠的〞傳統〞,清末民初以來,我國
的建築藝術先進們也就不乏探討傳統建築裡的比例原則的研究。徐文
雖然以傳統單體建築之比例為研究對象,但在逐步探討的過程裡卻發
現傳統建築的形式美原則,似乎與西方建築的形式美原則有著不同的
生成過程,所以在結論裡並不是像以往研究一般提出一個比例數值,
而是提出宋式建築量體計畫程序與清式建築量體計畫程序來。徐文的
研究成果展現了有異於〞西方〞的形式美原則的歸納企圖心,也展現
了以圖形記錄分析的〞實證研究法〞在當今重建民族美學時的重要性

  文獻15的徐文也是國科會委託研究案,旨在建立傳統民居研究
的地方性史料。文獻15的徐文一方面延伸了文獻14的研究結果(
採取建築量體計畫程序,及尺寸決定程序來分析歸納傳統建築的設計
、營建原則),另一方面也基於田野調查對象確定的需要而進行了〞
民居理論〞的建構。在80年代前後,國內的研究案對建築理論、民
居理論的建構逐漸萌芽,諸如王明衡、夏鑄九、傅朝卿、林會承、關
華山、陳志梧、徐明福、王鎮華、賴志彰、李乾朗等人的為文發表,
但是文獻15的徐文對〞民居理論建構〞的企圖心與視野上確有突出
之處,徐文不但企圖結合(西方藝術史論派別裡論述最豐富一支:)
溫克爾曼-黑格爾學派(法藍柯)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傳統工藝的研究
方法,也企圖結合田野調查以實物圖像記錄的研究方法與民俗採訪(
匠師訪談)的研究方法。
  文獻18、文獻19、文獻20是本研究計劃案提案人的一系列
學術成果之一。楊文也是國科會委託研究案或國科會委託研究案成果
改寫而成的論文書。這些文獻旨在建構一種適合自己民族性的設計藝
術理論、建構設計、藝術作品的研究分析方法。其中文獻19的楊文
,更進一步分別從西方設計、藝術理論的形成過程、我國設計、藝術
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理論形成時所形成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來拆
解、再建構設計、藝術的創作方法與理論。

在田野調查方法的部份:
  文獻1的大文、文獻15的徐文在形式美的理論與分析部份文獻
回顧裡已有說明。
   文獻3的王文、文獻8的李文、文獻12的林文分別是近年來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委託研究案,也是國內近年來藝術史、設計史
上區域性田野調查結合精密圖像記錄(包括照片與測繪)的成果與重
要文獻,國內區域性田野調查研究能兼顧到圖像記錄的,以往只有中
研院民族所及少數考古、人類相關科系學者的研究案,可惜對現存的
傳統工藝、傳統建築都少有觸及;但是有關我國設計、藝術史的建構
上,精密的、圖像化的設計藝術作品史料的記錄,其實是刻不容緩的
,相較於精美的照片,圖像化的設計藝術作品史料更具分析的潛力。
特別是在影像處理技術日益精進的今天,特別是在電腦科技日益精進
、電腦設備日益價廉物美的今天,怎麼使用〞工具〞來進行圖像的測
繪與記錄,理應快速的在設計藝術史學科、文化民俗學科、藝術推廣
等領域予以重視、引用,而文獻3、文獻12在這一方面都累積了許
多寶貴的經驗。 

在台灣工藝史料、建築史料、廟宇裝飾史料部份:
    文獻4的王文、文獻7的李文、文獻9的李文、文獻10的林文
、文獻11的林文、文獻17的楊、邱文都是近年來前述觀點下(較
精密的、可分析的圖像記錄),對工藝、建築、廟宇建築的史料記錄
。其中文獻17的<<鹿谷廣興村社區總體營造提案>>一文,原是1996
年的一個研究提案,後另因而未能繼續進行,不過在進行此初步勘查
時,我們在竹山、社寮、鹿谷、廣興村以拍照方式記錄了一些傳統建
築的精美裝飾物,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越深入濁水溪的源頭處(山區
),雷同主題的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作品,就越含有原住民工藝的風味
。如果我們拿整個濁水溪流域來看的話,拿鹿港(濁水溪舊出海口)
、西螺、二水、竹山、鹿谷的同類型民俗工藝作品來比較的話,顯然
會更清楚的觀察出這些工藝作品的風格的融合過程。本研究提案認為
這是在建構台灣藝術史上十分值得探討的主題之一。

在濁水溪流域廟宇裝飾史料部份:
    文獻2的文文,主要是為評估彰化縣行政區內各鄉鎮實施社區總
體營造的可行性調查,所以也是以彰化縣行政區為範圍的公共空間社
區總體營造資源的調查,涵括了廟宇建築的調查。
    文獻5的行文與文獻6的行文,則是以古蹟使用現況及古蹟保存
為目的的田野調查,涵括了濁水溪流域的廟宇建築調查。
    文獻13的林文,主要是建立雲林縣史蹟史料的初步調查,涵括
了濁水溪南岸的廟宇建築調查。
    文獻16的楊文,主要是竹山社寮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設計
案,但對南投縣、竹山鎮附近的一些重要古蹟也作了初步調查,涵括
了濁水溪中游的廟宇建築調查。
    這些文獻可資為〞濁水溪流域廟宇裝飾史料〞調查與研究的重要
基礎。

所以,經過前述的研究背景說明及初步文獻回顧,可以理解本研究提
案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本研究提案認為:不論是在重新理解傳統工藝之美上,或是在重新理
解漢人與原住民的文化推移、融合上,或是國家當局揭櫫〞再造新中
原說〞,揭櫫〞新台灣人說〞之際,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觀點與領域
,都是值得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勵、委託。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1.文獻回顧。
1.建立形式美的分析架構、推演田野調查的方法、選定田野調查項目
2.以航照圖輔助田野調查的選點(樣本),輔助田野調查。
3.田野調查、廟宇裝飾藝術作品測繪、小量匠師訪談。
4.初步地緣軸分析、初步時間軸分析。
5.研究案討論。
6.形式美分析及形式美的原則歸納。
7.撰寫研究報告。

預期之研究成果如下:
A、研究報告書部份
1.傳統建築形式美的理論
2.調查方法與調查項目的建立
3.屋架造形
    3-1.屋棟組合
    3-2.山川殿
    3-3.正身立面
4.裝飾造形
    4-1.石鼓石獅造形
    4-2.龍柱造形
    4-3.龍虎堵造形
    4-4.坐斗獅與斗拱零件造形
    4-5.剪黏造形
5.造形主題與造形文法分析
6.時間分析與流域分佈分析
6.結論
7.圖錄

B、研究方法與研究人才培育部份
透過本研究案的進行,一方面可以建立濁水溪流域的建築工藝作品圖
錄,再一方面可以熟悉與建立工藝作品圖像化的方法,第三方面可以
引發鄉土民俗工藝的熱愛與研究人才。
C、研究成果應用部份
本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對傳統工匠藝術品的記錄,本身即為重要的地方
史料,另一方面可供學術單位作進一步的研究,也可促進我們對傳統
工藝的進一步認識與發揚。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