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講義:設計藝術史設計,文化與設計師

工業設計跨文化家具設計師建築設計視傳設計師式樣議題設計文化造形裝飾設計理論

蔡子遊後現代討論一區 蔡子遊後現代討論二區 設計藝術文化創意討論區 楊設計教學網討論區

推薦網站蔡子遊工作室創意活力敘事設計創意思境設計寫作零壹試點楊事務所楊在台北


裝飾在建築發展中的影響................................陳宏忠
 

一. 前言

1-1.論述範圍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對建築中裝飾的詮釋與問題的探
討; 其二是對現代建築運動裝飾的影響作論述; 其三則希望對影響現
今建築的後現代、晚現代等的裝飾發展概述, 並期望歸納出一些建築
裝飾的新方向。

1-2.裝飾在建築中的意義
    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 裝飾一直影響著建築運動的發展, 而裝飾
之於建築, 除了形式之外, 還有另一層意義── [象徵] 。黑格爾曾
把建築歸屬於純粹象徵主義的層次上去, 要依賴雕塑和裝飾來彌補它
的表現力的不足。因此可將裝飾視為建築與象徵之介質。
    綜觀整個建築史的發展, 可以用 [裝飾] 這個角度來看它, 為什
麼會從傳統到現代 (Modern) 是因為有人反裝飾; 又為什麼會從現代
到後現代, 那是因為有人希望把裝飾再帶回到空間之中。裝飾之於建
築就好比人之於穿著。而裝飾在建築中的定義, 則可將裝飾視為人類
賦與空間意義的一種手段。 [裝飾] 和 [空間] 是不可劃分的, 空間
的特性來自於它的裝飾, 空間的風格, 意義都是從空間的裝飾引伸出
來的。

1-3.裝飾問題的性質
    要瞭解裝飾的問題, 首先必需對西文中的Ornament及Decoration
這兩個字做一解釋, 此二者翻成中文都是裝飾。首先,Ornament 是指
長出來的, 是有機的東西, 好比是一個結構上的, 建築物的主體; 而
Decoration則是指加上去的, 純粹的裝飾, 如雕塑。簡而言之, 有關
建築發展的裝飾問題, 便是在此二者之間徘佪。
    關於裝飾問題的性質,[在現代建築的演變當中, 主要是以空間的
演變和形式的演變為主, 而近代建築裝飾的問題就在於形式的變化]
 (孫全文,1990,P115)
 

二. 現代建築運動中的裝飾觀
    本文將現代建築運動定位在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新古典
主義 (Neo-Classism),為現代建築運動的開始。以下分別就各種建築
運動的裝飾觀概述之。

2-1.歷史主義 (Historicism)的裝飾觀
  .新古典主義強調建築是機能的 [表現] , 他們摒棄裝飾, 主張平
    坦簡捷的牆面, 認為建築應以實用為目的。只是他們的理論未被
    當時的人們普遍接受, 湮沒在復古主義的浪潮中。
  .浪漫主義主張回到中世紀充滿神秘故事幻想的世界, 而以哥德式
    的復古主義為主流。浪漫主義的裝飾觀來自於當時人們對歷史研
    究的狂熱, 而著眼於形式本身的外貌特點, 致力於使本身更有表
    現力的建築。
  .復古、折衷主義的裝飾觀認為應該從古代和中世紀來獲取他們需
    要的裝飾式樣。對於裝飾的需要, 在當時來講是適當的本能。
  .整體而言, 19世紀仍是以復古為主要的潮流, 以希臘, 羅馬, 文
    藝復興, 哥德等為其裝飾的泉源。但值的一提的是, 格林諾夫 (
    H.Greenough,1805-1852)曾於1853年發表 [形式與功能] 一文,
    提出 [形式適合功能] ;  [形式適合功能就是美] ;  [從內到外
    做設計] ;  [裝飾是虛假的美] 等功能主義主張。

2-2.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的裝飾觀
    新藝術運動可說為" 曲線裝飾運動"  (孫全文, 1990,p119) ,他
們使裝飾機能化, 結構化, 與它們結合來強調其意義, 強調機械與造
形美的關係; 不是裝飾的刷新, 而是合於機械社會的造形。
    新藝術運動非常注重曲線的線條, 大量運用象徵生命力的昆蟲,
花鳥來達到裝飾的作用, 裝飾觀念很盛行, 且帶有個人主義的色彩。
    構成裝飾的形式可分為四類:  (劉其偉,1989,p70)
  a.象徵的裝飾: 具有宗教及政治意義的裝飾。
  b.構造的裝飾: 將構造予以還原。
  c.洗練而精緻的裝飾:將形體予以洗練化。
  d.裝飾的裝飾: 不以構造為先決條件, 就是裝飾與構造毫不相關。
    簡單的說, 就是Decoration。
    故 [新藝術運動] 大不分的建築特徵屬裝飾而裝飾的為多, 形體
都不是因結構需要的結果。

2-3.路斯與裝飾罪惡
    路斯 (A.Loos,1870-1933) 曾在二十世紀初 (1908年) 發表其代
表作<<裝飾與罪惡>>, 在理論上激烈而澈底的反對建築裝飾。這篇論
文採用文化史, 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方法, 在建築理論上有很重要的開
創意義。
    路斯的文章, 最大的特色是基於沙利文 "純粹洗練" 的論點與華
格納的機能主義, 大肆攻擊新藝術運動。他強調新藝術運動的裝飾與
文化不配, 因為現在裝飾已不再是我們整體文化的有機部份, 也不是
文化的有力表現。
    他的作品主要是私人住宅, 採用沒有裝飾的幾何形體。有少數作
品採用古典柱式, 尤其是1923年給芝加哥論壇報大廈作的競選方案,
整座大樓竟是一根陶立克式柱子。

2-4.包浩斯的裝飾觀
    包浩斯強調以機能為出發, 視裝飾為一種罪惡。堅持不再使用任
何純手工、純視覺的裝飾效果。造形面貌上以水平垂直現條取代昔日
的曲線圖案, 以幾何圖形為創作元素, 使用原色, 摒棄任何裝飾性材
料。一直到現在, 現代主義的建築觀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5.裝飾藝術 (Art Deco)
    Art Deco一詞最早在法國的工藝技術展上出現, 倡導造形面貌的
藝術。影響所及歐洲、美國流行的摩天大樓上。這類裝飾手法可能因
業主要求或建築本身訴求而使用在劇院、銀行、百貨公司等。因為它
們要吸引人, 而現代主義的主張不能滿足這項比較重外表權勢表現的
 [需求]。

2-6.現代主義 (Modernism)
    Art Deco和現代主義同一時期, 當時美國建築師蘇利文提出一句
 [口號]---形隨機能而生。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是設計領域?
, 現代主義最盛行的時候。爾後, 大量的現代主義運用又逐漸使人產
生厭煩的感覺, 而某種程度上對立於現代主義的 [後現代主義] 逐漸
興起。
 

三. 現今建築對裝飾的態度

3-1.晚現代建築 (Late modern)
    晚現代建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 較鍾愛新材料與新技術
的發展, 他們的裝飾來自於結構, 也就是空間構造這些建構物所產生
的骨架、構架, 這些零件本身就是裝飾, 本身沒有另外的東西附加在
上面, 本身出現的樣式就是一個裝飾的型態。

3-2.後現代建築 (Post Modern)
    詹克斯Janks 在<<Architecture Today>>一書中, 將現代主義界
定在1920--1960之間, 而後現代建築的觀念從1960年代開始萌芽, 在
70年後漸反應在建築上。 [註一]
    後現代建築的主要出發點在於場所 (place)以及歷史(history)
。其對裝飾的態度認為裝飾本身可能和人類的情感有觀, 不管是個人
曾經擁有過的一些生活經驗, 或者是在地域, 在歷史上, 或者說是環
境之間的關聯。在1994年 9月的P/A 雜誌上<Escape from style >一
文中提到 "我們似乎進入到一個過去樣式的年代, 建築必需反應場所
和文化的涵構" (Thomas Fisher,1994,p59)是故, 這可適度的反應後
現代建築裝飾的態度。

3-3.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
    解構主義在面貌, 精神上都和現代主義相當不同。其基本上的造
形元素仍是由幾何圖形轉化而來,但在設計中存在著另一種角度 (有
別於90度) 和設計者的主張。他們的設計本身提出了許多質疑,如對
機能的、對結構系統的、對純粹幾何形的、傳統美感的。他們的設計
是將熟悉的形經過扭曲變形之後,產生另一種形式的機能觀,這是解
構的主要意識型態,同時他們認為應該把 [環境] 視為一個整體,來
做考量。
 

四. 結論
    綜合以上所述, 今後建築裝飾的走向, 將會是一種後現代觀念的
延續, 它將具備一種多面貌的裝飾形式, 包括解構的, 變造的, 高科
技的, 或是各種想法的綜合。裝飾在經過八十年代的極端化之後, 將
會是一種反求諸己, 強調自省而重內涵的設計精神。由於經濟形態的
轉變, 一種更具藝術形式的裝飾設計將會出現, 且是強調個性化及視
覺效果的裝飾觀。
 
 

註釋:
註一:主要是以Janks 將1960年代之後的建築發展分為兩大主流思潮:後現代以及晚
   現代。至於本文加入解構則出自於筆者個人觀點。

參考資料:
Charles Jencks 1988 <<Architecture Today>>London Academy
Thomas Fisher 1994 <Escape frum style> <<P/A>> P59-63
孫全文編 1990 <<近代建築理論專輯>> 台北:詹氏
汪坦主編 1994 <<建築美學>> 台北:洪葉
張世豪等 1992 <空間美學之時帶性及意義之探討(一)裝飾><<雃砌>>26:P132-143
張世豪等 1992 <空間美學之時帶性及意義之探討(二)空間><<雃砌>>26:P138-150
劉其偉編譯 1989 <<近代建築藝術源流>> 台北:六合
楊裕富 1993 <<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
楊裕富 1994 <設計運動的批判: 現代主義、後現代與新現代>  <<國立雲林技術學
       院學報>> 3:P39-P53
施植明 1993 <解構建築: 建築理論的困境> <<華梵學報>> 1(1): P73-80
李玉龍  張建成  譯    1992 <<新設計史>> 台北:六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