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講義:設計藝術史設計,文化與設計師

工業設計跨文化家具設計師建築設計視傳設計師式樣議題設計文化造形裝飾設計理論

蔡子遊後現代討論一區 蔡子遊後現代討論二區 設計藝術文化創意討論區 楊設計教學網討論區

推薦網站蔡子遊工作室創意活力敘事設計創意思境設計寫作零壹試點楊事務所楊在台北


產品語意學 ( Product Semantics ).....................李信豐
 

一、前言:
    在現代主義的設計環境?,機能(function)是工業設計師的主要
考慮因素;簡單的造型就是最佳設計,因為必須適合大量生產,無謂
的裝飾應該減至最低;設計師應使用現有材質, 且忠實表達這些材質
,而不是與它的特性相違背,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設計師已逐漸擴展
設計的意義,例如:造型與技術、人因工程的結合,強調造形風格與
市場行銷的關係。而現今設計界最值得矚目的發展乃是開始關注到造
形認知意義(cognitivemeaning)、象徵作用(symbolic functions
)和歷史文化(culturalhistories )其提出之理論是「產品語意學
」(Product Semantics ),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工業設計教授
Reinhart Butter首先提出這個專業名詞。
    近幾年在工業設計的領域中,「造形語意學」( Semantics of
 Form)或者「產品語意學」(Product Semantics ) 受到世界性的
注目,這是甚麼原因?本文將針對這問題的背景、來龍去脈及各相關
論點,及做一個認識性的透視。面對「產品語意學」的理論與方法的
興起,我們期待它成為可輕易引用的設計手法,不如看作是一股新時
代的思潮,而有去理解且接受的必要。
 

二、產品語意學的定義

2-1.傳統的語意學
    就語言而言:語意(Semantic) 原意是語言的意義(Meaning of
Language),而語意學 (Semantics) 則為研究語言的意義。就符號而
言:語意學(Semantics) 則是在探討符號(Sign)與其所代表的意表
的意義、事實、觀念、構造、程序、及感情之間的關係。
2-2.產品語意學
    將產品視為一記號系統,因此在產品記號學中便包含了產品語意
學。Klaus Krippendorff[註 1] 和 Reinhart Butter 對產品語意做
了如下定義:「所謂產品語意學是研究人造物體的形態,在使用環境
中的象徵特性[註 2],並且將其中知識應用於工業設計上」。或是「
研究設計物體的形態在使用環境中的象徵意義」。
 

三、產品語意學的時代背景

3-1 源由:
    緣起於1983年美國工業設計協會 IDSA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n )的年會中舉行「產品語意論」研討會。1984
年 IDSA 的出版品「Innovation,spring,1984」做了相同主題特集
。1984年夏天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s 的 M.Mccoy 夫婦企劃主
辦「產品語意論」的公開研討會。
    這個主題的理論架構始於1950年代德國  Ulm 造形大學提出的設
計記號論。(這事由 Max Bense、 Max bill、 Otl Aicher、 Tamas
Maldonaado  等人提出。若追溯到更遠,則有芝加哥新包浩斯學校的
Charles 與 Morris 的記號論等。

3-2 時代背景:
3-2-1.近代與現代的分水嶺
    「近代」大約止於1950年代中期,其後開始為「現代」的時期。
在1950年代中期,被稱為「工業設計的光榮時代」因近代設計的樣式
在大樣生產的方式下幾近完美境界。近代設計的造形語言以「造形與
機能合一」的文法(Code)作為審美的、品質的規範。
3-2-2.資訊社會的來臨
    「造型的失落」由機械轉移到電子所造成,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
以開始。而人們意識到資訊社會的來臨,則是1980年代的事。電子的
東西無法向機械一樣,有什麼機能就表現「看起來就有那種機能」的
造形於是人們跨越近代設計的規範,要求創出新的造形原理,新的文
法。

四、產品語意學

4-1.內容
    透過對產品使用環境和如何使產品發揮作用之處,所深入探討而
建立產品的溝通性質,以助於使用者充分了解產品的特性與功用。亦
即設計師藉著產品語意學,以掀起高科技的神秘面紗,改善產品與使
用者之間的互動作用(Interaction),且增進自我表達的機會。是以
種嚴謹探討人類與產品互動作用產生的意義之學問。

    Umberto Eco 的「記號學(A Theory of Semiotics)」曾說明記
號的意含包括明示意含(denotative signification)與伴示意含(
contative signification )兩種。因此產品造形中可以讀取兩種意
含:
  ?價值意含:產品的機能、耐久性。( 明示意含 )
  ?意象意含:產品造形給人可愛、但有趣等感覺。(伴示意含)

    產品語意學於產品語意的意義

  ?提供視覺溝通的理論基礎。
  ?藉以深入了解產品的深層涵義。
  ?整合探討工業設計的各種理論,明瞭各自長短處及來龍去脈。
  ?延伸傳統符號學理論以含蓋工業設計的傳達性、符號性範疇。
  ?探討使用在設計傳達上的產品記號,了解規範產品記號與起使用
    者運作的法則。

4-2.代表性人物
?Micheal Mccoy-則強調產品語意的應用,可增加設計的創新度,以
  跳出一成不變的巢臼中。
?Klaus Krippendorff--應將設計方法結合產品語意,嘗試去整合產
  品的象徵性質,和他們實體的、人因的和美學的功能。
?Reinhart Butter --設計應結合語意裝置與語意的運用,擴張了設
  計超越產品的傳統的功能效用,也含蓋經驗的性質。
?Donald J.B--有產品自我符號的說法,產品造形應能解釋產品功能
  ( Form explains function )
 

4-3.與傳統造形發展之差異

?目前造形方法可分為兩種:感性方式的造形方式,主要以設計者的
  直覺處理,因其是直觀式,感受式的造形,難以預測其發展過程。
  是一種暗箱式(Black box)的創造。另一 種為理性的造形方式,目
  前有FMC法 (Form-context-method )[4],限量性結構變易法及
  機能面界定法等方法。
?產品語意造形是物品藉著語意學來傳達訊息,有傾向於藉由造形上
  之暗喻(Mataphor)、類推(Analogy)、明喻(Simile )、寓意
  (Allegory)、參照(Reference) 來建立科技產品和生活層面之
  間的視覺關聯,且賦予造形的意義。
 

五、產品語意應用在造形發展的思考方向
a.使用習慣 (Rituaal of use)
  日常生活中使用該項產品的習慣、方式,該項產品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b.如何操作 (Operation;How do you use it?)
  產品如何被使用、操作。
c.運作過程 (Process ; How does it work?)
  產品是如何運作以表現其功能?
d.環境背景 (Environmental context)
  產品與其被使用時環境關係為何?如何使產品適應其週遭的環境?
e.文化背景 (Cultural context)  How  does  it  relate  to the
  culture at large and the specific subcultures  surrounding
  the object?)
  產品與其被使用的最重要文化環境為何?特定的次文化環境為何?
f.使用者的需求 (User'sdesire?)
  使用該對該項產品可能的需求及期望為何?

    以上 6項產品造形發展的思考方向,最終須在造形上表現出來,
為了傳達這些含義,可以應用暗喻 (Mataphor) 類推 (Analogy)、明
喻(Simile)、寓意 (Allegory)、參照 (Reference) 來建立科技產品
和生活層面之間的視覺關聯,賦予造形的意義。
 

六、結論

    產品語意學為解決電子產品的黑箱化、難以認知的問題,希望藉
由比喻、隱喻、寓意的手法使產品易於明確辨認,幫助正確使用操作
產品並賦予產品獨特具差異化的造形,同時對人性化的追求,具親和
力形態,使產品更接近人,不論是在心裡感受上、操作上或視覺上。
但在操作非語言記號時,卻有「語意模糊」、「語意枯竭」及「語意
與語境不符」(不切合產品本身或環境)等「語意不當」的危險陷阱
存在。其危險性在於設計師所編碼的語意,能否為一般人所理解、認
知,因為產品語碼中形碼與語碼並不是一對一,或是有固定的對應關
係,如再加文化因素的不同,解碼的結果可能就不同。
    因此如何避免這些陷阱,使用恰當的語意,幫助正確地認知產品
,創造新形態,均有待設計師對產品的語意表達和認知過程,作更深
一層的理解及努力。除此外,產品語意學也有淪為風格的危險,因此
 Michecl McCoy  也明言:「我們不是以產品語意學來追求新風格」
,所以風格不是其最終目標。這是設計師應有的體會最後當我們了解
對產品語意學的來龍去脈後,是否也能用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來詮釋
產品呢?
 
 

註解:
註 1:Klaus Krippendorff 德國人,目前任教於美國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The Annenberg Schools of Communiications。他的發表含括產品語意學,傳
    達理論、神經機械學、社會研究方法在1962年得到德國 Ulm Schools of Design
    (新包浩斯)的設計學位(diploma)在1967年得到美國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的 Ph.D in Communication。
註 2:即是指「象徵環境」(Symbolic Environment ) 既是在設計時考慮物理與生理
    的功能,而且也要考慮心理、社會、和文化的情境。(陳文印 ,1987,p.56)
註 3:馬家湘,「形式綜合法(FCM)對降低設計問題結構複雜性之理論與應用 」,86
    年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南,第111~119  (1986)
 

參考文獻:

徐道鄰,1980,<<語意學概要 >>,台北,有聯出版社
黃宣範,1983,<<語言哲學 >>,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世輝,1991,<產品的語意與認知 >,<< 工業設計雜誌 >> 20(3):pp.184~189
葉雯玓 1992 <詮釋與語意之間--從記號詩學看設計語言> <<工業設計雜誌>>
           21(4):214~221
黃世輝,1988,<產品語意論背後的現代思潮>,<<工業設計雜誌>>,17(2):pp.77~81
林銘煌,1993,<產品語意學--後工業設計師:科技的詮釋者 > <<工業設計雜誌>>,
           第22卷,第3期,pp.162~169
陳文印,1987,<產品造形象徵性質之探討>, <<工業設計雜誌>> ,16(1):pp.36~39
林盛宏 1987 <隱喻類比法在產品造形發展上的應用><<工業設計>>,16(2):pp.83~87
黃室苗,1993,<產品語意學及其在設計上之應用> <<工業設計雜誌>>22(3):170~173
林盛宏,1987,<產品設計的造形特質探討>,<<工業設計雜誌>>,16(1):pp.12~18
林銘煌,1992,<產品語意學: 一個三角關係和四個設計理論>,<<工業設計雜誌>>,
           第21卷,第2期,pp.89~100
許鳳火,1985,<<產品設計之理念與方法>>,台北,大同印刷中心
陳文印,1990,<Blaich 談飛利浦公司的工業設計>,<<設計資訊室季刊>>,第1卷,
           第2期,pp.8~12
鄭傅儒,1990,<記號學及產品語意在德國之發展 >,<<設計資訊室季刊>>,第1卷,
           第3期,pp.47~49
馬家湘,<形式綜合法(FCM)對降低設計問題結構複雜性之理論與應用>,<< 86年國際
           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第111    ~119,(1986)


回首頁